付 彪:谁“污染”了我们可以游泳的河流
在许多人儿时的记忆里,都有一条河流相伴。夏天游泳、冬天溜冰,河流带给他们的是难忘的记忆。然而,近些年来,不少河流因污染而被废弃。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手机腾讯网进行的一项调查(40039人参与)显示,69.2%的受访者表示最近10年自己所在地的河流被污染了。96.2%的受访者希望身边能有一条可以游泳的河流。(3月12日《中国青年报》)
儿时清澈见底的小河,可以游泳、洗菜、洗衣服,如今却“变细了”、“断流了”、“被填埋了”,有的甚至成了“臭水沟”。过往的嬉戏欢乐,也成了一种失落的“乡愁”。
乡村美丽的山、清澈的小河,是人们“乡愁”的载体。谁“污染”了我们游泳的河流?笔者以为,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工业下乡”。随着城市转型发展,越来越多污染较重的企业,不断转向监管薄弱的乡村,他们不仅大砍大伐、大挖大填,而且将大量工业污水排进了的河流。二是“农民进城”。乡村人口的大量外流,留守的多是老人、小孩,他们环保意识不强,垃圾乱扔乱倒,加之一些“城市垃圾”的不断侵染,使得我们的乡村和河流变成了“五颜六色”。
“让居民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的这些内容,道出了人们对乡土气韵、桑梓情怀和历史记忆的依恋与渴望。要找回失落的“乡愁”,还原我们游泳的河流,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着眼长远,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综合施策,加大乡村建设力度,促进城乡生态文明一体化发展。
日前,习总书记强调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也就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因此,还原我们可以游泳的河流,更要防止和纠正以GDP为中心的畸形政绩观,尤其要在城乡经济发展和人性化关怀缺失的矛盾中,算得清账、舍得投入,大力整治和保护那些被污染的河流。
同时,要“让环保权力硬起来”,通过制度设计、监管用力,不断改善当下生态文明落后的面貌,真正使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此,就不乏有游泳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