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费选座是花钱买享受,无可厚非

20.09.2015  11:49
原标题:付费选座是花钱买享受,无可厚非

近期中国国际航空开始在北京出港的国内航班上推出100元的付费选座产品“座享其程”。不少乘客吐槽,航空公司价高服务少,有变相涨价之嫌,且担心有进一步扩大的苗头。国航回应称,发展特殊舱位是为满足旅客差异化座位需求,不排除未来扩大范围的可能,但还要看市场反应。(9月19日光明网)

付费选座自推出以来,就饱受质疑甚至批判,有人甚至认为是变相涨价、有违程序公平。然而,国航作为市场主体是有权自主定价的,而且付费选座体现了基于乘客需求的差异化服务,是双向选择、各取所需的产物,这种做法只不过是让乘客花钱买享受,无可厚非。

任何一项市场行为都是基于服务需求而产生的,而航空服务大多以中高端客户为主,因此航空公司为满足乘客需求,推出差别化的服务,只不过是单纯的市场行为。众所周知,传统的三舱布局(头等舱、公务舱、经济舱)无论从座位舒适度、服务流程、附加值等方面的产品差异化是很大的,差异化程度足够大,消费者才会心甘情愿购买。几年前南航推出高端经济舱之初,从服务流程、座椅间距、附加值等方面和普通经济舱有一定的差异化,正是这种服务的差异,在经过不断市场营销之后,旅客逐渐接受并且喜欢了,这就是付费选座的成功案例。

航空公司所处的市场是一个商业化特征明显的非垄断市场。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自主调价,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都应该得到足够的尊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划分头等舱、经济舱,本身就是一种付费选座的方式。对于航空公司来说,付费选座可以降本增效;而对于乘客来讲,是在花钱选好座,买到精细化、差别化的优质服务。通俗地讲,就是花钱买享受。可见,尽管部分人对于从免费到付费的选座方式还不能接受,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细分的服务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在一个开放竞争的市场中,如果有的企业愿意调高价格以高质量的服务吸引消费者,就必然有企业愿意调低价格以更有性价比的服务来吸引另一群消费者,这就是市场自然而然的调节作用。况且,从国际来看,付费选座并非国内航空公司原创。早在2011年,美国航空、达美航空、美联航等美国航空公司宣布对特定座位收取额外费用。目前,汉莎航空、法国航空、美国航空、达美航空等航空公司都推行了长航线经济舱付费选座产品,大部分仅仅针对第一排和紧急出口的位置收费。可见,国内航空推出付费选座,符合国际惯例,也是与国际接轨。

收不收费,应该是市场主体可以自主决策的,有人喜欢靠窗、有人喜欢走道、有人喜欢应急通道口,有差异,就可以有细分,就可以推出与需求相匹配的同价服务。市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商家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来制定差异化的服务策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选座费成为航空公司的额外收入,也可能让一些公司愿意给哪怕没有选座的乘客带来更好的服务。倘若如此,这既给那些想选座的乘客保证了座位,又给那些不需要选座的乘客带来了实惠,付费选座将成为双赢之举。

当然,付费选座增加了乘客成本,遭到反对也是情有可缘,这也在倒逼航空服务精细化。各航空公司应该选好切入点,多提供一些原来没有的增值服务,在细化服务上下功夫,实行差别服务、差别收费,实现服务增值。比如,在实行付费选座的同时,向乘客提供租车代理、酒店订房、机上WiFi、机场接送等有偿服务,让乘客更便利,乘坐更舒适,才能更好地消除价格的敏感度。

付费选座需要双向适应的过程,也需要市场去检验。我们看到,国航把“市场反应”作为付费选座的依据,体现了理性而谨慎的态度,也是对广大乘客的尊重、对市场规律的适应。对此,我们应给予善意的包容,把付费选座当成满足乘客差异化需求与推行等值化服务的有益尝试,切不可将其“一棒子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