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一高校拟1年新开56个专业 令人瞠目结舌

15.10.2014  10:22

    近日,媒体披露了教育部发布的全国和各地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电子商务、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动画等近几年颇为时髦的专业榜上有名。一方面是“热门”专业就业遇冷,另一方面则是很多高校申报设立新专业的热情不减,这种反差引人深思:高校到底该如何科学理性设置专业?从就业角度考虑,学生又该如何选择专业?本版将持续关注。

——编 者

     离谱:61所高校在一年内申报设立7个以上新专业

    日前,记者从教育部获悉:共有61所高校在一年内申报设立7个以上新专业,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黑龙江科技大学竟然一下子申报在2015年新设立56个本科专业,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学院等7所高校,也都申请在2015年新设立10个以上的新本科专业。

    每一个新专业的设立,都不是一件小事。对于高校来说,设立新的专业,意味着要有师资、教学场地、教学设施等多方面的配套资源。但在一年的时间内,有如此多的高校申请10个以上新专业,不禁让人怀疑,这些学校是否有相应的能力。

    “当前,对于我国的高校来说,已经从规模化发展转变为内涵式发展,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做法已经被证明不适应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有专家分析,“一年时间内申报这么多新专业,暴露出部分高校未能适应内涵式发展的要求,还将目光停留在旧的发展方式与思路上,即通过增设专业,扩张学校专业数量来吸引生源、增加收入。

    流程:九成本科专业设置高校可自主决定,但仍需严格执行程序

    2012年9月,教育部重新修订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逐渐下放高校专业设置和调整审批权,92%的本科专业设置权直接交给高校,由其自行决定,高校享有了更大的专业设置与调整的自主权。但是,有了自主权后,如何设置专业也不是拍脑门就能定的。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强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强调“一扩二减三加强”:“一扩”是扩大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自主权;“二减”是减少专业的审批环节和审批数量;“三加强”是加强信息服务与公开,加强专家组织作用的发挥,加强新设专业的质量管理。

    教育部还进一步明确了本科专业设置的具体流程。比如,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高校根据《专业目录》设置专业,需要经过严格的程序,首先要经校内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审议通过,之后相关申请材料要在专门网站公示一个月,接受社会监督,在公示期满后,高校将公示期间收到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及专业设置申请材料报高校主管部门,最后才是主管部门对高校提供的专业备案材料、公示期间收到的意见、高校研究处理情况等进行审核、汇总后报教育部。  也就是说,一个新专业的申报,需要经过校内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审议、高校内部和社会公示、当地主管部门审核,最后才报教育部备案。有专家质疑,一次性申报几十个专业的院校,其校内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高校所在当地主管部门是否真正充分履行了自己的义务。

    1 2 下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