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保促稳 稳中求进
本报记者 魏 星
1万多字篇幅,历年最短;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不同寻常。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用这样的方式,宣告了2020年的特别。
“我们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
在代表委员看来,今年不设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是当前应对疫情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冲击的现实需要,也是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大家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实事求是地回应了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综合性问题和困难,并冷静评估了当前经济面临的各类不确定性风险,由此采取充分的宏观经济刺激政策,为稳定经济运行提供了清晰思路。既着眼当前,又面向未来。
直面挑战,传递信心。全国人大代表,省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王水平回到住地对记者表示,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带有的鲜明特点,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背景下,最大限度体现务实,最大限度体现实干。他说,政府工作报告通篇贯穿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提出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举措,都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这个前提下统筹推进的,针对性很强、力度也大。整个报告篇幅不长,但干货很多,含金量很高,可以说政策红利满满。
“只要直面挑战,坚定发展信心,增强发展动力,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的难关一定能闯过,中国的发展必将充满希望。”
代表委员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这一表述印象深刻。大家表示,“只要……一定能……”的句式,道出的是中国经济社会的本质特征:有困难,但更有韧性、有潜力、有不断迸发的创新活力,更有战胜困难的意志和能力。这就是中国的自信与决心。
针对当前经济形势,中央在强调加大“六稳”工作力度的同时,提出了“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的“六保”方针。从“六稳”到“六保”,清晰有力的信号与行动温暖人心、鼓足信心。
代表委员表示,在这一非常时期,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要坚决守住“保”的底线、夯实“稳”的基础、拓展“进”的态势。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无论是“六稳”还是“六保”,就业都被置于首位。市场主体是经济运行最基本的单位,保住市场主体,才能保住就业、保住民生。来自企业的全国人大代表、方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熊建明接受采访时说。
“政府工作报告政策举措字字精准、句句给力,说到民营企业家的心坎上了。”熊建明代表说,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盘,稳住了基本盘,就稳住了大局。一方面,大量民营企业是供应链、产业链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它们又是提供大部分就业岗位的主力军。在一定意义上,提高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直接关系到能否稳住经济基本盘和兜住民生底线。政府工作报告对保市场主体用了较大的篇幅来阐述,特别是对在疫情中受到冲击的中小企业,推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为企业家增强了信心。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在“六保”任务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必须坚决保障好。全国政协委员、省农业农村厅厅长胡汉平对此表示,保障粮食安全、农业安全,最为关键的是耕地数量、质量必须做到双安全。他建议,尽快制定出台《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条例》,将农田建设规划、实施、利用、保护等纳入法规建设内容,按照“先建再用”原则,实行建设用地计划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挂钩机制,确保高标准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切实把14亿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张国新则把关注点落在教育发展上。他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用了一整个部分谈“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发展”的相关内容,特别提到了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有序组织中小学教育教学和中高考的工作。我们一定要按照国家的部署做好本职工作,让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家庭和孩子,努力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
干货满满,政策精准。从政府工作报告的字里行间,代表委员读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定力,读出了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坚定决心,读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兜住民生底线、增进民生福祉的鲜明态度。代表委员的阵阵掌声,凝聚着团结拼搏、众志成城的昂扬斗志,凝聚着14亿人民不负韶华、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