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抓铁有痕的勇气 全面推进改革

01.06.2016  17:11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大潮已经形成。全面深化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战略思想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是破解我校事业发展深层次矛盾与瓶颈的必然要求。2015年以来,我们立足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须直面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资源配置等问题,以党的建设、学科建设和科研管理、教育教学工作、人事制度、学生管理创新、基本条件保障六大专项改革为深化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抓住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根本,以发挥其提纲挈领、统领全局的作用,确保抓住历史机遇,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永无止境,改革焕发生机。“十三五”时期,我校发展进入跨越提升新阶段,我校改革进入全面攻坚期,发展机遇非常重要,改革时机十分宝贵。我们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地集中智慧、凝聚力量,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更大力度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朝着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坚实迈进。 
  如何思考改革?改革的思路从何而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必须把自己“跳”出来,放在大环境中去。改革不是隔靴捎痒。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要用改革来解决,在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要用发展来解决。这是矛盾运动的规律,也是任何事物发展都必须经历的过程。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要切实把握以下方面工作。
   一是改革正在向深水区推进,我们必须坚决克服“庸、怕、冒”三种倾向。 2013年3月5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之后改革进入深水区这一表述不断地出现在政府的文件、媒体的报道、学者的论述之中,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共识。高等教育同样也不例外,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专门对此有阐述,要求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从我们学校当前改革的推进情况来看,面临着许多复杂的问题和许多复杂的关系,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和关系涉及到改革的走向。这些对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我认为,在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克服“庸、怕、冒”这三种倾向。“庸”指始终保持中庸之道,不敢推进、不想推进、不能推进。如果总害怕承担改革失败的风险而秉持中庸之道,“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你好我好大家好,最后的结果肯定改革动力不足,大家都不好。只想舒舒服服占位子、平平庸庸混日子,改革就难以深化。这种干部缺乏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有愧于工人阶级先锋战士的称号。对这种干部我们一定要问责。“怕”指怕推进,有能力恐慌,根本没有能力推进。今天,我们的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我们所要面对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我们有些干部看上去是在抓改革,但实际上按部就班、不敢探索、怕冒风险、怕担责任,缺乏探索创新的政治勇气和能力水平。正是因为“怕”,对改革就存在着等、躲的现象,等待改革的具体政策,等待上级的具体安排部署,等待领导下达明确具体的任务;怕深化改革引发深层次的矛盾,怕影响个人职能权力,怕得罪人;对本单位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能避则避、能推就推、能拖便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全面深化改革举措的推进和落实。不能拿改革为我们的渎职、我们的不作为做伪装。“冒”指根本没有做好准备工作,急功冒进,造成巨大损失。“欲速则不达。”中国改革的一条重要路径,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这被证明可行后上升为国家的政策。其主要做法之一就是“先试点再推广”,即一些改革率先在一些地方、领域、部门实践,在局部探索。摸着石头过河,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在实践中开创新路,取得经验后再推开。在这样的问题上,不能盲目冒进,而应做好充分准备,坚持试验和试点,取得经验再推开。比如我们的校院两级管理,在前期准备较充分的基础上,还是先行试点,再谈全面推开。
   二是要以党的要求、群众的利益和学校的发展作为改革的标准和试金石。 中央对地方、对高校都有明确的要求,要注重群众的利益。我们党的事业是人民群众的事业,我们的改革要立足于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改革,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高等教育改革涉及千万个家庭,更关系到每个师生的切身利益。因此,在我们改革的方向上,要坚持为民宗旨不动摇,突出以育人为目的,始终将提升服务师生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改革的出发点,体现以人为本的改革理念。在改革的措施上,要注重师生认可度,无论是规划办学理念、发展定位,还是制定政策、实施重大项目,首先要想到是否体现师生意愿,对事关全局的改革措施,特别是涉及广大师生切身利益的政策性问题,要反复调查研究,充分论证,体现大多数人意愿。在改革的成效上,要由师生来评价,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突出师生得实惠、社会大众满意的改革目的。我们全体干部特别是党员干部要深入师生,广泛听取意见,对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问题,能改马上改;对一时不能改的,要深入调研,积极创造条件改;对那些近期不能解决的、需要通过长期努力加以整改的问题,要力争得到上级的支持,在最短的时间内整改解决,并向师生做好解释。
   三是要以改革促进发展,以发展推进新一轮改革。 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来自改革。同样的,学校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我们的改革。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要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促进学校新发展,从而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激发更大的活力。我们不能坐等改革全面开花,而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比如校院两级管理的方案还在修改,不是很完美,不用怕,我们要在广泛论证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改完善后再下发,发现问题再及时修改。改革就是试金石、发展就是试金石,期待一个完美的方案肯定是不可能的。同时,要正确区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因渎职出现问题的区别。通过建立“容错机制”来推动形成敢于担当、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的干事创业氛围。每个学院、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虽然经过认真论证,但改革推进过程中会带来新的问题、新的尝试,这个要与不作为、乱作为、渎职相区分。要敢于担当,不要把不作为、不担当作为座右铭。上级对干部考核评价,就非常注重敢于担当与否、作为与否,不完全取决于分值的高低。
   四是要加大调研力度,选优改革路径,坚定改革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学校一些改革工作推进比较顺利也得益于前期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民意。越到“深水区”,越要到水下看看。要开辟新航道,并不仅仅是看上面,主要是要了解下面的水情。光调研不思考不行,改革是要有一定思路的,科学的思路将引领改革通向正确的方向,选优改革的路径,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五是要打破原有永恒不变的状态,建立学校动态管理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科学管理我们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打破永恒不变的状态,树立动态的管理思维和方式,加强动态管理,遵循客观规律,用动态发展的思路妥善处理各方面关系,及时化解各方面矛盾。各部门要彻底清查原有的管理制度,对于和发展不相适应的规章制度要及时进行认真修订。各专项改革小组要建立工作台账,形成动态管理机制,并加强对动态管理系统的具体指导,使其运行更加便捷、规范、科学,成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长效机制,扎实推动全校的深化改革工作。
  改革正在进行时,广大师生呼唤改革、渴望改革的热情高涨。进入“深水区”,“硬骨头”虽然难啃,但只要我们迎难而上,进一步调动教师、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积极性,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办法总比问题多。只要我们找准了方向,就能化解各类矛盾,破解发展难题,促进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迈进,集聚强劲的发展动力,推动学校实现新的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