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上半年市委市政府推进的20件民生实事

21.07.2015  13:30

   编者按

  如果你问一个新余人,你觉得今年新余有什么变化?

  乡里的村民会说:以前是我们求干部办事,现在是干部主动找上门来服务!

  文艺青年会说:天比往年更蓝了!

  有车一族会说:那几条补丁路开始动工维修了!

  住在老旧小区的大爷大妈会说:家门口亮堂多了!

  翰林院和暨阳世纪城的居民会说:再也不怕开窗透气看风景了!

  驴友会说:带上三块钱,就能去昌坊旅游了!

  ……

  其实,新余今年的变化还远不止这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城市管理,让城市更漂亮,让市民生活更舒心,让116万新余儿女生活得更加体面,更有获得感。今天本报特别策划推出《让116万新余儿女更有获得感——盘点上半年市委市政府推进的20件民生实事》,与您一起分享作为一名普通的新余百姓,所感受到20件民生实事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短情长,让我们从这些点点滴滴的进步中,品味市委市政府的民本情怀。

   1、从“求服务”到“送服务

   408个行政村全面推行民事代办服务

  “再也不用担心‘办事难’,也不用往乡里跑了。以前是我们求干部办事,现在是干部主动找上门来服务。”为破解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在总结渝水区罗坊镇36个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点工作做法的基础上,今年1月1日起,我市在全市37个乡(镇、街道)408个行政村全面推行村级民事代办制,服务群众“直达”田间地头,村民足不出村,也无需花一分钱,就可以把事办好。据了解,截至目前,村级民事代办在我市408个行政村实现了全覆盖。村级民事代办实行后,村民办事只需进一扇门、找一个人、跑一次路,足不出村就可以办理自己想办的事。

  记者点评:百姓动嘴,干部动腿,民事代办破解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

   2、创建为民 创建惠民 创建靠民

   263个单位与社区网格结对帮扶助力文明城市创建

  为提高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群众参与度,调动全市力量,实行全民创建的工作机制,今年6月初,我市将全市的创建责任区按社区管理的辖区划分为263个创建网格,分别由263个机关单位认领,负责帮扶网格内的创建工作,并要求各帮扶单位做到“十个一”,即成立一支帮扶队伍、制定一套帮扶措施、建立一套奖惩机制、设立一个创建宣传专栏、建立一个好人发布榜、开展一次调查摸底、做好一次宣传发动、认领一个交通路口、开展一轮主题宣讲活动、开展一轮志愿服务活动。各帮扶单位还要在各自的网格化管理责任区做到环境卫生清洁干净、园林绿化管护良好、市容市貌整洁美观、公共设施完好无损、道路秩序文明规范、居民小区优美宜居、农贸市场经营有序。

  记者点评:文明创建的主体在民、根基在民。当前,我市正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打造“精美特新”新新余,网格联起创建合力,推动全民共创,全民共享的新局面,也让116万新余儿女更具获得感。

设置在火车站的治安岗亭由特警执勤。记者 凌厚祥 摄

   3、提高街面见警率

   新建改建治安岗亭9个

  担心人生地不熟?怕打架斗殴治安差?有了治安岗亭不用愁!今年2月,市公安局投资32万元布设于全市主要街道的9个治安岗亭正式投入使用。这些治安岗亭大多设立在城区主要干道、商业繁华区、人员流动密集区、各类案件高发区等区域。具体地点有:中山北路曼褔特广场、渝东大道水榭花都、公园北路桂花村、抱石公园、华瑞宾馆、赣西供电局、火车站、赣新路口、城北人民广场。记者了解到,每个岗亭都安排8至9名民警24小时全天候值勤、接处警,随时随地为群众提供服务。岗亭的设立,切实做到屯警街面、快速反应,加强了治安防控能力,提高了街面见警率,给违法犯罪分子极大的震慑。

  记者点评:把社会治安管理的“神经末梢”延伸到街道、社区,延伸到市民身边,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4、“老有所养”落到实处

   市养老服务中心一期工程基本竣工

  我市自2005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逐年增加,2014年底,全市人口116.08万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16.5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4.3%,到2020年将达到20万人,养老问题日益突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市养老服务中心一期工程建设列入30件民生实事之一,作为社会保障重点民生工程来抓,我市现基本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覆盖全体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养老机构34个,床位4800张,其中,公办养老机构32个,床位3700张,民办养老机构2个,床位1100张。

  记者点评:政府当“红娘”,逐步实现社会资本和服务对象对接。有了市场“接单”,今后养老也可以“点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