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老屋翻出26件老物件 南昌市民无偿捐出

23.09.2015  08:58

  说起京山老街,留在南昌市民脑海里的一定是曾经一旦下雨,必定“水漫京山”,却不知这条街曾是近代进出南昌城的繁华路段。南昌市民张芙卿,就是这条老街6号的住户。京山老街拆迁,使得这位年逾五旬的中年汉子,对老街有着无尽的眷恋。这份眷恋,不仅仅来自于在这里住了半辈子,还有祖辈留下来的印迹。也正是因为拆迁,张芙卿的爷爷当年经营米铺的一些老物件被翻出,经文物专家鉴定,26件老物件既有清代年间的,也有民国时期和现代的文物。按说,他可以将这些老物件卖掉,但他却作出决定:无偿捐献给博物馆。

  

  张芙卿捐献的文物。

  

  张芙卿(左)和母亲。

   拆迁翻出的26件老物件无偿捐出

  “如果不是因为这次拆迁,这些一直堆放在老屋里的老物件,或许会被遗忘。”9月22日,记者在京山老街6号看到,已经堆放在院子里的这些老物件,有米斗、梳妆台、马灯、木枕、床梁、风箱、搓衣凳、磨梁、裁纸刀、草鞋凳等。据南昌市博物馆副馆长赵德林介绍,这些老物件都是民国时期和现代的一些文物。值得关注的是,现场还有一块长约20厘米,宽约10厘米的阴文反刻的木匾,匾额上刻着“松盛和”。张芙卿说,在民国时期,其祖父张松盛在老街上经营了一家米铺,“松盛和”就是米铺的字号,而这块木匾就是当年专门给装米的麻袋上盖印用的。记者还注意到,在这些老物件中,还有一件经鉴定为清乾隆二十五年的香插。

  在现场,经博物馆工作人员清点,张芙卿家发现的老物件共有26件。据赵德林介绍,这些老物件虽然年代不算久远,但相对来说在民间已经比较少见,所以对研究民国时期南昌的经济、社会生活有着一定的历史价值。

  “我不知道这些东西能值多少钱。”张芙卿坦言,自己的家境并不宽裕。此前,对于这些老物件的去处,他曾经想过卖掉。在左右彷徨之时,他想到自己正在上初中和小学的两个孩子,最后还是决定无偿捐献给博物馆。在他看来,自己的行动,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教育。

    南昌近年来无偿捐献文物极少

  9月22日,张芙卿的捐献愿望终于得到实现,26件文物也被运回了南昌市博物馆。对于这些文物未来的去处,赵德林说,下一步,他们将对这些文物进行整理、登记造册,在合适的时机,将会在博物馆展出。 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赵德林对张芙卿的行为心怀感动。因为在他看来,近年来,南昌市无偿捐献文物的行为少之又少,而类似数量的无偿捐献可谓首例。就此,赵德林分析,虽然如今市民的素质在不断提高,但市民捐献文物的意识还是不够。他认为,无偿捐献文物行为少,还有一个原因是受传承这一传统思想影响,更多的市民考虑到自己家的老物件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而极少会考虑到社会整体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希望通过张芙卿的行动,能够有更多的市民自发地将一些文物捐献出来,得到更好地保护。

  文/图 记者陈艳伟 实习生刘欣子 吴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