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客:“价格信得过景区”不能承诺完就发牌子

26.05.2015  13:00

  5月25日,国家旅游局公布了首批“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名单,1801家旅游景区成为首批“信得过”景区。首批“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名单公布后,国家旅游局将继续推动此项活动,并将于“七一”暑期旅游高峰期前、“十一”旅游黄金周之前,持续向社会集中发布新增“信得过”旅游景区名单。(国际在线5月25日)

  1801家“信得过”景区,其实真相是1801家价格信得过承诺单位。相比于没有价格承诺的景区,这些首先做出价格承诺的景区应该说态度还是蛮真诚的。不过问题来了,作出了价格信得过承诺,是不是就可以得到“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的牌子?

  众多周知,承诺其实只是价格信得过的一种表态行动。而“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则更应该侧重于结果的评判。如果只要做出价格信得过的承诺,就可以顺利成章地成为“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这块牌子的含金量也实在是太低了些。

  承诺归承诺,具体的结果如何当然还要看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旅游局过早地公布“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的名单显得有些操之过急。一方面,价格信不信的过评判标准不能只是承诺了事。如果承诺价格信得过,而实际上价格却信不过,那岂不是打了国家旅游局的脸面。另一方面景区价格信不信得过的评判者也不应该只是国家旅游局。因为对于景区价格信不信得过最有发言权的其实是那些游客。国家旅游局当然也可以作为评判者,但其评判不能变成行政命令,而应是综合各方面因素之后的公正裁决。

  按照目前的标准,一家旅游景区如果作出了价格信得过的承诺,就可以成为“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那这是不是意味着全国两万多家景区都有成为“信得过景区”的资格。而现实情况,不可能所有的景区的旅游价格都能信得过。因为不少景区存在票价过高、商品价格过高的问题,而且游客的意见很大。

  客观而言,“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这块牌子的叫法并不合适。因为“信得过”是一个结果式的评价,相对应的是价格“信不过”。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很简单,只需要将“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改为“全国旅游价格承诺景区”即可。而这其实也符合当前景区只是作出了价格信得过承诺的现实状况。如果真的要评“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那应该在旅游景区做出价格信得过承诺之后,根据景区实际的旅游价格、游客的满意度以及主管部门的意见综合做出衡量,再视情授予“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的牌子。只有这样,才能让旅游景区的价格真正信得过,而不是简单地承诺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