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品爷爷”24年356份奖品发给村里两代学生
从1991年上学期开始,这本名册上共统计了372人次的成绩,356人次获得过杨朝祥的奖励,其中一、二等奖232人次。
不少清林村5组的父女、母子的名字也同时出现在这本名册上,这成为村里两代人读书时代的记忆。
1月18日有点冷,85岁的退休教师杨朝祥很早出了门,步行一公里搭上了去彭州城的公交车。
他没跟人说,前不久他刚做了食道癌手术,按医嘱,两周前就该去医院做第三期化疗。在彭州城里,他花24元买了两支钢笔和8个作业本———16日是村小学生娃发成绩单的日子,他要做一件坚持了24年的事情。
从1991年至今,每年两学期都会统计本组学生娃们的成绩,每科80分以上的他发三等奖,科科90分以上给一等奖,奖品是钢笔、作业本等。
杨朝祥家中有一本油渣一般的获奖娃名册,见证了24年从未间断的奖品故事。
患癌 学生母亲来电,揭开“奖品爷爷”秘密
彭州城郊,村头几间老瓦房,是杨朝祥的家。
杨朝祥患食道癌,医生告诉他时已是中期。去年8月21日,医生切除了那块拇指粗(3厘米乘2厘米)的恶性肿瘤,一大块食管以及胃管被切掉后进行了缝合。一个月之后做了第一期化疗,去年12月中下旬做了第二期化疗后回到家中。按照医嘱,他应该在今年1月7日再到医院做第三期化疗。可是他告诉医生和家人,他感冒了、身体情况不好暂时不能去医院做化疗。
但在1月17日那天,杨朝祥很早就出门了。这之前他打听到,今年学生娃们领成绩单的时间为1月16日。今年5组总共有4个孩子在上小学,他要去统计孩子们的期末成绩。
他最先来到罗伟杰家。9岁的罗伟杰期末考试数学100分、语文90分。杨朝祥笑着连说了三个“很不错”,并告诉他是一等奖获得者。8岁女孩刘林鑫今年2年级。她的语文成绩98分,数学99.5分,也被杨朝祥评为了一等奖。当听到刘林鑫说是因错了一个符号,数学才没有得满分,杨朝祥拉过她的手:“下次再粗心,就要打手板心哦。”10岁女孩李心忆读四年级,她的期末成绩语文、数学都是80多分。她有些要强地表示:“我当然想考第一啊,我以前也得过三祖爷的一等奖啊……只有下学期争取拿一等奖了,我想要钢笔。”同年级的李雪,语文和数学也都是80多分,她和李心忆都被杨朝祥定为二等奖获得者。
杨朝祥很欣慰:“4个娃娃都上了八十分,都有奖,两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第二天一早,杨朝祥就到彭州城区为娃娃们买奖品,两支钢笔、8个作业本,钢笔10元一支、作业本5角钱一个,总共花了24元。加上家里还剩的4支单价为5角的圆珠笔,4支单价2角的铅笔。这些奖品,共计26.8元。
当天下午,杨朝祥给娃娃们发了奖,第二天,他才住进医院,准备做三期化疗。在这期间他给大家都说他是感冒了。孙女小李说,爷爷推迟化疗时间,其实就是为了给5组的小学生发奖。
但是,“奖品爷爷”的秘密还是被一个感动的母亲知道了———杨雪兰和她的女儿,都曾因成绩优异收到过杨朝祥发的奖品。如今,“奖品爷爷”病了,杨雪兰决定给成都商报热线打电话,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奖品爷爷”这位退休好老师的故事。
24年 一年两次,给学生娃发奖从未间断
一本信笺纸,上端用黑线扎起,从中间宰掉一半,已经泛黄破旧得像油渣。拿这本“获奖名册”要分外小心,这个满是折皱的名册纸质松脆易碎,部分字迹因为墨迹晕散,需要细细拼凑猜测才能辨认。每一页都记录着获奖孩子的姓名、成绩、获得的奖项,一年两学期,从1991年起从未间断。
经成都商报记者统计:从1991年上学期开始,这本名册上共统计了372人次的成绩,356人次获得过杨朝祥的奖励,其中一、二等奖232人次。年龄最大的如杨雪兰今年34岁,年龄最小的如刘林鑫刚刚8岁。不少清林村5组的父女、母子的名字也同时出现在这本名册上,成为村里两代人读书时代的记忆。
64岁的李秀德,曾任村支书,根据李秀德的讲述和记者走访,除了4人考上大学,更多人无论是离开还是留在家乡,都只是如他们的父辈一样,成为一名最普通的农村青壮年,到公司打零工、在超市里帮理货、去餐厅里帮厨或者在家种地……这看起来和杨朝祥的愿望偏差似乎有点过大,他的本意其实是希望用奖品鼓励孩子们,希望就此改变他们的命运。
这也让不少人在讲述到杨朝祥时,总是或多或少觉得有些遗憾甚至愧疚。“如果当年再用功一点,也许如今命运就不一样了,也不算辜负杨三爷的一片苦心。”不过,这并不影响杨朝祥在村里德高望重的地位,从当年的“杨三爷”到现在小辈们口中的“三祖爷”,每个人说起他,都是满满的尊敬。
对话“奖品爷爷”
我是退休教师,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力
成都商报:7号就该来化疗,结果19号才来。你说你感冒了,但你孙女说你并不是感冒了,是为了发奖品。
杨朝祥:(笑)那几天我确实在流鼻涕……给娃娃发了20多年奖品了,一年两次,从没有间断过,每年到了这两个时间,心里就会惦记到这件事。我把这学期的奖发给娃娃了,现在躺在病床上也更踏实。
成都商报:你第一次给娃娃们发奖品的原因是什么?
杨朝祥:最先是为了鼓励孙儿孙女,考好了就给他们发文具,觉得效果很不错,就想去鼓励5组的娃娃。我1988年退休,当了35年老师,希望通过发奖来鼓励他们好好学习。
成都商报:今年是发奖的24个年头,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杨朝祥:还是有几个娃娃因为我的奖品,成绩有了进步。每次我走在路上,那些娃娃多远就在招呼我。
成都商报:除了给你打招呼外,这些娃娃长大以后,有没有做一些报答你的事情?
杨朝祥:(思考了一阵)有人来看过我。队上的人多远看到我就在招呼。他们都很尊重我,我就很高兴。
成都商报:这些学生中,你最得意的学生在做什么?
杨朝祥:开铲铲车的、打工的,都有工作和家庭。
成都商报:我们通过几天的了解,发现得过奖的娃娃有300多个,最后只有三四个人上了大专或者大学,大多数在附近打工。你会不会觉得失望?
杨朝祥:不失望。我是一名退休教师,我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力,为国家培养人才。我活着一天,就会发一天。
只要
活着一天
就会发一天奖品
现在他患上食道癌
如果每科都上90分
得一等奖,钢笔一支,作业本一个;
如果其中某一科没上90分
但其他全部上90分
得二等奖,一支圆珠笔,一个作业本;
如果全部只是上80分
得三等奖,一支铅笔,一个作业本。
学生娃获奖后,名册里没有记录下的故事
杨朝祥的名册,只记录了356个获奖娃娃的名字。他们后来的故事,连“奖品爷爷”也不全知。成都商报记者从这356个名字中,采访到了30多个人。他们一边讲述着自己的后来,一边有话要对“奖品爷爷”讲。
1991
杨开信 32岁 家具厂工人
“得到他的奖,
是一件特别骄傲的事”
当时在班上,能用上三爷爷发的铅笔、作业本是一件特别值得骄傲的事情。姐姐(杨雪兰)成绩比我好,我俩有时候要较劲,铆足劲儿看谁考得好,拿到的奖品多。这些年一直像三爷爷学习,能帮别人的地方,都会尽量帮忙。
杨雪兰 34岁 做生意
“不知为啥给学生发奖,
学生都很高兴”
他为啥要花钱给我们买本子和笔,我到现在也不晓得,反正拿到奖品就非常高兴。
1993
范先均 28岁 打工
“杨老师送我的钢笔,
是第一支也是唯一一支”
杨老师送给范先均的,是人生中第一支钢笔。由于家境不好,范先均初中还没读完就辍学,开始打工。那支钢笔,就成为他使用过的唯一一支钢笔。范先均说走进社会才明白,还是应该多读些书才对。
杨波 29岁 厨师
张洪喜 29岁 打工
“铭记发奖品老人”
说起杨朝祥的名字,张洪喜已经忘了,但提起小学期末时给他送奖品的老人,他马上记了起来。那份情值得铭记和尊敬。
范婷婷 29岁 在家带娃娃
“大家都尊重他,
希望他早日康复”
张雷 33岁 外省打工
“他的肯定和认可,
现在还觉得感动”
胡洪波 30岁 安装卷帘门
我只拿过一两次奖。我女儿刘林鑫8岁,争气得多,年年都拿奖。
1994
李万均 29岁 打工
那时候,娃娃们都想要钢笔,因为可以在伙伴们面前炫耀。现在看来,对刺激学生还是有帮助的。
四个上大学的娃
都有份“奖品”记忆
杨朝祥发奖源于激励外孙
“他是认可我的努力,
希望我继续努力”
杨朝祥,一个普通的老师,给孩子们发奖品的灵感,其实起源于对自己亲外孙的激励。
1991年,杨朝祥的亲外孙黄泽江上一年级,期末考试前,外公为鼓励他,宣布了一套奖励制度:如果每科都上90分,得一等奖,钢笔一支,作业本一个;如果其中某一科没上90分,但其他全部上90分,得二等奖,一支圆珠笔,一个作业本;如果全部只是上80分,得三等奖,一支铅笔,一个作业本。成绩公布后,黄泽江语文99分,数学100分,拿到一等奖。这让他非常兴奋:“那个年代,有一支钢笔,非常洋气了。”
外孙的情绪,传达给了杨朝祥信息:适当的奖励,能激起孩子学习的热情。就在那个寒假,他把5组所有读小学的孩子成绩都做了统计,并按照同样标准发奖,这也就有了发奖名册的1991年上期的第一页,黄泽江的名字排在最后一个。黄泽江的母亲杨永梦也证实发奖的缘起确系从黄泽江而起,“感觉效果不错,对娃娃促进作用很大。”
外孙黄泽江还是比较争气,整个小学期间,基本都是一等奖。高中毕业后,黄泽江考上江苏科技大学,学习轮机工程船舶方向,目前就职于辽宁大连一家船务公司。
回忆起20多年的场景,黄泽江感慨颇深,他认为,外公岁数偏大,知识结构是老一套,无法直接辅导自己的学习,但外公通过奖品激励,激发了自己的学习兴趣。在黄泽江上高中和大学放假回家期间,外公杨朝祥还是要过问学习,并且偶尔塞一些零花钱作为奖励,“还是和以前一样,不会给很多钱,但我明白,他一是想表达对我努力的认可,二是希望激励我继续努力。”
小学的激励初中仍有影响
“想到他坚持这么多年,
我有什么不能的”
19岁的张越是家里人的骄傲,去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建筑工程专业,目前在南京读大一。
张越回忆,读初中时,他有一段时间成绩下滑得很严重,心情也异常糟糕。就在张越陷入彷徨时,杨朝祥给他发奖品时的画面和鼓励的话,就曾多次浮现在他的脑海之中。就是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话,却深深影响了张越,“我就想到杨三爷这么多年都能坚持,我有什么不能坚持的呢。”在这种潜移默化的鼓励下,张越渐渐从学习的低谷中走出来,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了大学。
得知杨朝祥去年被查出癌症,张越决定放假从南京回彭州过年时,回老家看看这位一直正面影响着自己的老人,并亲自对他说一声感谢。
另一位考上大专的范婷婷因为要带两岁的女儿,目前暂时赋闲在家。范婷婷回忆,小时候期末最开心的就是去杨三爷那里领奖。“听到小伙伴说杨爷爷把奖品都买好了,所有人都非常高兴,一窝蜂地就都跑去了。”范婷婷说,杨爷爷人非常好,村里的人都很尊重他。
很多老乡说,组里还有一位考上了大学的孩子,名字叫张衡。由于全家已经搬迁至天津,记者连日来多方努力还是未打听到下落。
“拍拍动”使用方法:苹果、安卓手机用户可在各大应用市场搜索“拍拍动”下载安装。打开“拍拍动”,将摄像头对准有“拍”字标记的图片,图片即可动起来!(记者 陈东 蒋超 锁千程 张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