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圈子的社交密码:高额会费只是敲门砖

19.11.2013  14:45

  企业观察报记者 吴杰

  最近流行一句话:“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这一句话简单而深刻地阐述了圈子的力量。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中国企业家的圈子,近年呈现出明显阶层分化的特征。一般而言,经济越发达,圈子越多、圈子内企业家的身价越高。

  高端圈子门槛高,含金量高,对会员质量、数量均有限制,普通圈子或随意组成,或只需缴纳一定的会费就可入会。

  每个圈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有自己的关系网络,也有自己的游戏规则。

  高端圈子审核严格

  高额会费只是敲门砖

  基于推荐制、邀请制,需要严格审核才能进入,是大部分高端企业家圈子的共性。

  据公开资料,以中关村IT创业家陈春先、段永基等为发起人的泰山会每年只发展1家会员单位。由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创始人刘东华创立的正和岛采取严格的实名制、邀请制。由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创立的江南会会员全部是浙商巨子,非其本行楚翘不被邀请,更非房地产、股市等暴发户砸钱即可准入。接力中国的门槛是气场相投的企业家二代,以精神而非物质确立身份。

  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以推动正气的商业力量为使命,汇集了经济学家吴敬琏、张维迎、周其仁,外交家吴建民和中国全球化代表人物龙永图,以及王石、马蔚华、马云、郭广昌、王健林等商界领袖。俱乐部秘书长程虹介绍说,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对于入会者有相当严格的标准,比如入会者的企业单体规模必须在100亿元以上并处于细分行业的前三位,会员为企业第一代创始人,有思考和分享的能力,有慈善公益的记录,在圈里有良好的口碑。

  求是强鹰俱乐部源起于浙江大学,是以聘请知名浙商担任大学生实践导师,对接优秀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高端育人平台。求是强鹰俱乐部创始人、浙大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阮俊华老师告诉记者,求是强鹰俱乐部对于求是强鹰导师的要求很高。首先企业家要有足够的影响力;其次,要具有很强的创业精神,最好是白手起家的创业家;再次,要有公益精神,有意愿有时间有精力有能力指导大学生;最后,目前阶段一定要经由求是强鹰学员认同和俱乐部主动邀请。当然,求是强鹰俱乐部是一个公益平台组织,不存在会费问题,企业家都是来参与求是强鹰公益育人事业而无私付出的。

  业内人士介绍,会员推荐、严格审核,这种类似于精英社团的准入机制,保证了会员在财富和社会关系方面的高标准,同时也把大多数普通人和普通企业家拒之门外。唯如此,真正的会员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所收获,而不是成为被打扰的对象。

  会费方面的高门槛,也是高端企业家圈子的共性之一。香港富华国际集团董事长陈丽华创办的长安俱乐部,一张会员卡十几万元,江南会的会员年费为20万元,知名的企业家环保公益组织阿拉善协会的门槛是承诺连续十年每年投资10万元人民币。泰山会不能到会的请假费为1万元(如2007年,史玉柱因筹办公司在美国上市的事,无法到会,遂交1万元请假费)。由长江商学院与中欧商学院CEO班同学发起的华夏同学会每年聚会两次,每次聚会由一位同学做东,花费同样不菲。

  在圈子中人看来,认识人的层次有多高,能量有多大,某种程度上决定或影响了成长阶段企业家的发展空间。这是为什么一些中小企业家对高端圈子疯狂追逐的原因。

  以社会资本为纽带

  圈子多具分层效应

  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廖文伟表示,企业家圈子有的是主动寻找加入的,有的是自然形成的。前者很容易理解,企业家通过主动寻找关系获得收益,可以是消息来源,可以是官员的支持,也可以是纯粹的风险规避。后者是企业家以自己通过人际交往所累积的关系网——即社会资本为纽带。很多人不会生出来就是企业家,创业前可能都有打工经历,那他以前的老板,同事,便有机会成为他日后圈子的成员。如果创业始于做小生意,那最初合作的供货商、贸易商、分销商,可能成为日后的圈子成员。总体而言,企业家圈子具有明显的分层效应。

  如今,小企业想进“圈子”傍大款已很难。有钱还只是起始条件,身价和资历也是门槛。比如,某圈子需要“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及6年以上管理经验、在较大规模企业或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内担任高层领导职务”等。有媒体曝出,南方某大学准备开设“超级富豪班”,标准是资产已经达到50亿元企业的掌门人。

  圈子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组织,对于高端圈子更是如此。高门槛+封闭性让圈子里的企业家有了私密对话的基础,能够较快实现交流的目的和效果。不过,专家提醒,如果过于封闭,也会使得圈子成员的趋同性越来越高,在脑力激荡中少了多元的观点,偏听、偏看、偏信,乃至产生偏见,让决策的质量不断下降。所以好的圈子经营一定要有开放的胸襟,能容下不同的观点,也能不断加入新鲜血液。

   情感和工具性诉求一体

  能人是圈子成功的关键

  明星总是耀眼夺目的。高端圈子巨大的关注度,往往来源于明星企业家的光环效应,无论是王巍、任志强的金融博物馆读书会,还是马云的江南会。

  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罗家德告诉《企业观察报》记者,中国人很务实,纯情感圈子在企业家之间难以存在。因为中国企业家圈子往往是情感性需求和工具性需求混合在一起,其特点有三个:圈子成立伊始多半出于情感动员,同乡同宗、拜把兄弟、同学朋友先结成一个小圈子,然后再慢慢扩大。第二,圈子内有核心,核心大多是一个人,也有可能是一小群人。核心的作用很大,经常是核心在,圈子在,核心退,圈子垮。第三,圈子因利益关系(共同利益)结合得更紧密,也会因利益关系(分配不公)而灭亡。

  运转良好的圈子为什么往往需要明星企业家为核心呢?罗家德表示,中国企业家圈子的自律力通常很差。没有经济利益时、十几个人自己玩得挺好,经济利益有一点点、大家也很愉快,一旦圈子内经济利益很大,各色人等进来了,就会打成一团。举例来说,企业家圈子之间通常没有规范,比如有会员违反纪律,会受到怎样的惩罚,谁来监督、谁来执行没有明确。如果圈子有重大收益,谁来监督利益分配,也不明确。对圈子的管理如何让大家心服口服,如何对待搭便车者,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所以,中国企业家的圈子,多是由一个能人动员自己的社会关系开始,形成圈子的小核心,收获良好声誉,然后慢慢扩大规模。正常的情况是,接下来,设立制度,选举执行单位和监督单位。很多圈子一旦到了规模快速扩大阶段,就会遇到事关发展存亡的重大问题。要想做到长期经营,企业家圈子一定要有信任机制、互惠机制和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