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提升企业资源配置能力 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升级动力

26.12.2014  17:09
 

——江西企业资源配置能力调研报告

 

  顺势者,生命舒展勃发,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企业生存与发展更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江西一大批企业顺应发展时势,不断增强自身资源配置能力,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如江铜、江铃、泰豪科技、江中制药、双胞胎饲料等知名企业,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曾经非常优秀的企业,如曾经生产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第一辆轮式拖拉机、第一辆摩托车、第一台电风扇、第一台无氟冰箱压缩机的品牌企业,曾经遥遥领先兄弟省市的汽车、彩电生产企业,曾经风靡全球的陶瓷、药材生产企业等等,在市场大浪淘沙中,因自身资源配置能力日渐削弱,逐步失去原有的竞争力,有的改制转产,有的兼并重组,有的已经消亡。这些历史告诉我们:只有顺应市场发展时势,不断增强自身资源配置能力,企业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发展壮大,否则再优秀的企业也必遭历史的淘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对于“欠发达的省份还未根本改变”的江西来讲,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国际与国内的资源要素放在自由的环境下流通,一方面可以使江西发展所需的资源得到全球支持,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使得现有的资源加剧流出江西。“流入”还是“流出”,关键取决于江西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为摸清我省企业资源配置能力现状,找准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快构筑资源配置的洼地,不断提升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促使资源加速流入江西,近期,我们对全省400家大中型企业开展问卷调查,涉及250家工业企业、20家批发企业、70家零售企业、30家住宿企业和30家餐饮企业。并深入到南昌、九江、景德镇、赣州等设区市及相关县(市、区),对江铃集团、双胞胎集团、齐洛瓦、黄庆仁栈华氏大药房、九江银星造船、九江联盛、景德镇焦化、昌河汽车、赣州江钨等20多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和商贸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走访了省发改委、省工信委、人行(南昌)等有关部门。现根据调查情况,形成调研报告,供决策考虑。

 

  一、江西企业资源配置基本情况

 

  资源配置是指根据社会需求,组织物资资料、设备、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对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较作出的选择。资源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目前,我省部分大型企业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配置能力较强,能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配置资源,但总体上看,我省企业资源配置能力整体较弱,突出表现在:高科技人才和创新人才不多,从外省或境外配置原材料的能力不够,产品在外省市场占有率偏低,资本市场发展处于较低水平,企业走出去投资较少,部分曾经有竞争力的企业资源配置能力不断被削弱,具体情况是:

 

  (一)部分大型企业资源配置能力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

 

  从工业企业看,江铜集团、江铃集团、双胞胎集团、泰豪科技、江中制药、景德镇焦化等大中型工业企业资源配置能力较强。江铜集团资源全球配置,原材料来自国外的占79%,国内仅占21%;产品30%销往省外,20%销往国外;呈现市场占有率较高、银行贷款利率较低特点。江铃集团产品销售覆盖全球115个国家和地区,最大子公司江铃汽车股份(主营业务收入占集团60%左右比重)有5%的原材料从国外进口,有58%的原材料从外省调入,原材料进价通过商务谈判有一定的议价空间(5%)。该公司生产市场占有率比较高的产品主要有轻卡、轻客、皮卡,在省内占有率分别占13.5%、45.8%和50.6%,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分别为6%、21%和16%;该系列产品还畅销非洲、中南美洲及中东地区,价格方面有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双胞胎集团作为全国500强企业,放眼世界配置资源。今年以来,该公司进口DDGS、鱼粉、玉米、高粱等合计59万吨,有效降低了公司生产成本。同时,针对企业用工成本快速上升、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影响,加大创新投入,并大批量采购自动化、机械化设备,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在竞争激烈的全国市场中占有率达5%,在省内达10%。

 

  从商贸企业看,九江联盛、黄庆仁栈华氏大药房等大中型商贸企业资源配置能力较强。其中,九江联盛在九江全市范围内开设分店达25家,该企业除统一供应商外,还有其他成本较低的供应商或基地,预计今年主营业务收入达10亿元;该公司还成立了九江联盛足球俱乐部,2012年晋升为职业足球俱乐部。

 

  (二)江西企业资源配置能力整体低于发达省份

 

  江西企业资源配置能力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特别是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整体偏弱。2013年,江西入围中国500强企业仅8家,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仅6家,而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发达省份入围企业分别超过40家。我省入围企业多属钢铁、煤炭等行业,虽能在国内外配置资源,但无议价能力。我省企业资源配置能力偏弱,还体现在创新人才偏少,新开发产品项目不多,专利申请授权数量少。2013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人员全时当量29519人年,仅占全国的1.2%,新产品项目数仅占全国的1.2%,专利申请授权数仅占全国的0.8%,分别仅为江苏的7.5%、7.5%和4.2%,为浙江的11.2%、9.2%和4.9%。同时,问卷调查显示,我省大中企业原材料近半(49.6%)来源于本省;58.9%的大中型企业没有产品销往外省,我省企业在外省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主要是外资、合资企业,本地企业在外省产品市场占有率普遍不高,平均仅2.1%。

 

  (三)江西企业全球配置资源能力较弱

 

  从全国看,我国华为集团产业布局遍布全球,海尔、联想、吉利、三一、中兴、美的等国内诸多知名企业在全球获取资源,产品远销世界各地。江西由于对外贸易进口量较小、企业走出去投资较少,在全球配置资源能力较弱。2013年,全省对外贸易进口总额85.8亿美元,仅占全国的0.4%;对外直接投资额1.6亿美元,仅占全国的0.15%,均明显低于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从问卷调查情况看,我省企业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占本企业原材料的比重仅5.3%,产品销往国外也仅占14.8%。除江铜等在国外开发少量矿山外,其他企业则很少有能力在境外主动配置资源。

 

  (四)部分曾经有竞争力的企业资源配置能力不断被削弱

 

  我省相当一部分曾经非常优秀、非常有竞争力的企业,由于历史包袱、思想观念等一系列原因,资源配置能力日益下降,逐步失去原有的竞争力。比如,新世纪以前,昌河汽车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大力发展昌河面包车,市场份额持续扩大,至2000年,该企业工业总产值达32.0亿元,占景德镇市规上工业的39.6%,占全省的3.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3亿元,占景德镇市规上工业的44.2%,占全省的3.2%。但新世纪以来,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大量外资汽车企业涌入我国,汽车新产品不断涌现、质量不断提升,而昌河企业因历史包袱沉重、创新能力不足,导致资源配置能力日益被削弱。至2013年,昌河汽车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39.8亿元和39.0亿元,十三年仅分别增长24.4%和37.8%,占景德镇市规上工业比重均下滑至3.7%,占全省的比重已微不足道。还有华意压缩(原华意电气)、赣新电视等等,这些曾经非常优秀的企业,由于不能适应市场发展新形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资源配置能力日益下降,有的改制,有的消亡。

 

  二、当前制约企业资源配置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通过座谈调研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当前制约全省企业资源配置能力提升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科研投入不足成为制约资源配置能力提升的关键

 

  提升企业资源配置能力,技术创新是关键。调研情况反映,江西本土企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够不成技术创新主体。2013年,全省R&D占GDP的比重不到1%,仅为0.95%,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全国为2.09%);R&D研发费用中机器设备购置费比重太大,多数企业生产技术创新,主要是通过购置外部生产设备,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来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障碍源于缺乏资金、缺乏信息、缺乏合作机会和缺乏技术创新人才。从合资股份制企业看,由于其技术基础和力量的相对薄弱,核心技术赖于外方,形成企业的中空生产,影响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行政干预过多导致企业资源配置隐性成本偏高

 

  十八大以来,虽然我国多项行政审批事项下放或废除,行政审批对企业运行的干预明显减少,但一些“吃拿卡要”的现象难以完全根除,企业购进原材料的隐性成本依然偏高。问卷调查显示,原材料除运费、法律规定的税费等刚性成本外,有50.6%的受访企业表示存在隐性成本,其中占原材料成本2%以上的比重达27.1%。究其原因:一是因争取运力等支出的成本;二是政府行政部门收取的费用,如抵押登记费、公证费等;三是中介机构收取的费用,如抵押物评估费、担保费等。

 

  (三)资本市场发展处于低水平障碍了企业资源配置能力提升

 

  江西本土企业发展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转型发展步履维艰,与全省资本市场发育滞后、金融产品单一有直接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江西曾出现过许多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产品,之所以没有做大,甚至无声无息地夭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后继的资金没有及时跟进。当前,由于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在江西发展相对滞后,众多中小企业只能通过银行或者民间借贷来缓解资金紧张,对于银行贷款,因中小企业缺乏话语权不得不面临“得不到”和“价格高”两层资金难题,“钱紧”“钱贵”一直困扰着急需融资的众多中小企业。问卷调查显示,通过银行贷款解决周转资金难题的企业占63.9%,通过借贷公司和民间贷款的占13.0%,只有23.1%的企业是通过证券、债券等市场募集资金;我省企业平均借贷成本年利率达到6.9%,很多议价能力较弱的企业借贷成本超过10%,而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讲,借贷成本则更高。因此,我省资本市场处于低水平发展,企业资金利用成本高昂,制约了企业资源配置能力的提升。

 

  (四)产业集聚度偏低不利于企业提高资源配置能力

 

  一是大中型企业数量过少,难以形成产业集聚。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7601家,仅为江苏的16.4%。分布到全省100个县(市、区),平均仅76家,具体到全省37个工业行业中,每个行业仅1-2家。从中部周边省份看,安徽,近年来,随着国内家电产业一线巨头海尔、美的、格力、长虹、京东方、TCL等先后落户合肥,合肥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家电品牌的最大集中地,冰箱、洗衣机、空调、彩电等家电的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湖北,武汉的“中国光谷”拥有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最大的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最大的光通信产品研发基地,是全国三大激光产业基地之一,形成了以长飞、烽火通信、华中科技等大型企业为骨干的光电子企业群体。湖南,是历史悠久的“有色金属之乡”。而我省除上饶—鹰潭铜产业形成一定规模以外,基本上没有形成具有明显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不仅与沿海发达省份相差甚远,甚至与中部周边省份相比,也没有形成竞争优势。

 

  二是没有建立利益分享机制,产业布局呈散状化。许多地方存在“重招商数量、轻招商质量”、“抓到篮子里的都是菜”现象,产业发展呈零散化、碎片化,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在调研中发现,很多企业抱怨当地产业链不完整,配套不完善。如,九江银星造船、景德镇焦化、南昌齐洛瓦、江中制药、泰豪科技等很多企业都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很多原材料、相关配件等都需要从外省甚至国外进口,在本地没有形成明显的产业集聚。再如,江铃在小蓝工业园设厂扩大生产,由于牵涉财税分配以及GDP核算平衡的难题,大大放慢了进程。因此,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促进产业加速集聚迫在眉睫。

 

  三、正确处理好增强江西本地企业资源配置能力与招商引资的关系

 

  招商引资对于增强我省本地企业资源配置能力是有利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我们要纠正过度、损害性招商引资,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真正引进一批带动力强、污染少、能耗低的大项目,为推动全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贡献正能量。

 

  1、招商引资产生的“鲶鱼效应”促进了本地企业提高资源配置能力。西班牙人爱吃沙丁鱼,但沙丁鱼非常娇贵,极不适应离开大海后的环境,但在放入食肉鱼的鲶鱼后,为了躲避天敌的吞食,沙丁鱼自然加速游动,从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从江西企业发展历程看,在入世之前,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企业效率低下,生产设备陈旧,小规模、小作坊生产普遍,企业资源配置能力差。入世之后,特别是我省确立“以大开放为主战略”后,随着一大批外资企业进入及其竞争的加剧,极大地激活了本地企业活力,使本地企业彻底摒弃优越感和依赖性,加快从理念转换、制度架构、经营管理到运作机制等全方位的改革步伐,加速本地企业的现代化。同时,外资带来了一批新产品和先进技术,填补了许多技术空白,推动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的发展,江西本土企业通过“干中学”不断向外资企业学习,吸收掌握先进技术,从而加速了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步伐。如江铜、江铃、江中制药、双胞胎饲料等一批企业,受“鲶鱼效应”激励,通过体制改制、技术改造或创新,快速发展壮大,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原本优秀的企业创新意识太迟,或是无力创新,生产和市场份额就会不断萎缩,甚至破产消亡。

 

  2、大项目招商引资产生的“带动效应”促进了上下游企业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大项目的引进,往往会带动上下游产业形成集聚,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兴起一片的带动效应。跨国公司(或国内其他省份大型公司)在进入当地产业时,通过前向和后向联系的技术扩散,对产业结构的改善和相关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后向联系对于下游产业技术产生重要影响,有助于尽快形成当地生产体系,开发其制成品市场;前向联系则是本土企业为大型公司当地生产提供产品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各种服务,形成产业配套。这期间,跨国公司的新技术信息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向本土上、下游配套企业扩散。如,跨国公司按照技术规范对上游产品生产企业提出要求,或提供图纸,或派出技术人员对上游企业的生产加以指导等,都为本土企业的技术进步和自主开发提供了信息和机会。因此,在跨国公司某一类主导新产品进入后,在当地迅速形成与之配套的新兴产业群和产业链,由此帮助当地建立起新兴产业并迅速形成规模,并在实现产业快速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规模,培植相关产业和企业的竞争优势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如,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我省,带动了一批光电、光学、光显等配套企业快速发展。

 

  3、须纠正歧视性招商引资对本地企业发展的损害。长期以来,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往往把招商引资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引进了一批世界知名大集团、大企业、大项目,带来了全新的发展理念、科学管理和创新意识,拉动了就业,提升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但也应看到,各地为扩大招商引资,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如所得税减免、土地使用费减免等措施,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地方为了吸引项目,不断向投资者倾斜,提出更加优惠的政策,甚至不惜损害地方利益,这种“超国民待遇”给本地企业发展带来了极大损害。在调研中了解到,目前促进江西本土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不到位,发展环境不宽松,竞争条件不平等。不少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招商引资、轻本土企业的倾向,在工作中往往忽视本土企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支撑作用,忽视本土企业的核心推动作用,缺乏对本土企业应有的关注、关心、关怀,在政策的制定和导向上,更多地偏重于外商外资企业,形成了一种不利于本土企业发展成长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整体氛围,影响了本土企业快速发展。本土企业在项目审批、土地征用、金融支持、项目建设、生产经营、税收减免等方面,享受不到与引进企业同等公平待遇。再加上土地约束日益趋紧、资本市场发育滞后,融资渠道狭窄,人才匮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要素市场发育滞后,服务体系不健全,本土企业发展困难重重。

 

  四、进一步增强江西企业资源配置能力的路径选择

 

  1、转变观念,树立全球配置资源战略思维。当今经济全球化导致全球行业竞争正在发生质的变化,随着变化的速度不断加快,传统的竞争优势来源,如广告、价格战优势已不再生效。同时,由于不同企业拥有不一样的战略资源和能力,拥有的资源也不一定全在企业内部流动,使得资源的差异性带来不同的竞争优势。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迫切需要企业树立全新的管理观念,灵活创新驱动。江西企业面对跨国企业本土化战略的深入,要想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必须树立全球配置资源的战略思维,站在全球的视野,明确企业的战略意图、高远清晰的企业宗旨和远景规划以及优秀的企业文化,寻求资源最优配置,这是企业的灵魂和无形资产,是激励斗志和凝聚人气,提升企业配置能力的根本所在。

 

  2、优化环境,消除本地企业发展障碍。各级政府在大力招商引资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和扶持本土企业健康发展,为本土企业建立一个与外商外资企业平等的竞争条件和发展环境。一是要加大各种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对外来企业和本土企业一视同仁,做到内商外商一个样。对现有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进行全面的修订和完善,对外商外资企业给予的政策倾斜和优惠条件,同样也应该适用于同质同类的本土企业。二是将本土民间资本的投入纳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范围,把本土企业参与项目建设的资本视为招商引资任务,对具有招商引资工作任务的单位一并进行考核奖惩。三是明确提出本土企业优先的理念。新建、扩建项目时,在土地占用、能源配置、园区入驻等方面,属于同质同类项目要优先本土企业。四是建立助推本土小微企业发展的土地供给政策。各级政府在招大商、引大资的同时,也要预留一定土地空间,扶持本土小微企业的发展。五是要强化部门帮扶。把帮办服务纳入部门全年目标进行考核,安排相关部门与重点本土企业挂钩帮扶帮办,及时了解掌握和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避免一些中间环节可能对企业造成的干扰,提高帮扶帮办效果。六是要整治“吃拿卡要”。各级政府要深入贯彻“八项规定”,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工作落实,切实解决企业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吃拿卡要”问题,努力改进作风,创优发展环境。七是要营造公平公正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环境。按照平等竞争的原则,废除和修改不利于本土企业发展的政策与管理规定,确保本土企业在科研项目申报、政策性专项资金使用、申请立项、融资服务、土地使用、人才引进、职称评定、证照办理等方面,享受与外资外商企业同等待遇。

 

  3、加大投入,激活企业创新动力。一要加大科技资金投入,整合科技投入和研发资源,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全社会技术研发和科技产业的投入,确保政府引导性资金的稳定增长,确保社会多元化资金投入的大幅度增长。二要建立适应科技创新需求的社会融资体系,确保企业主体性资金投入的持续增长。三要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政府完善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科技、信息、金融等企业服务平台,积极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批有特色的高新技术孵化基地,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四是要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引进科技创新团队和风险投资。五是要进一步制定和落实好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的高端研发人才来江西创业,更多的风险投资来江西投资,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来江西落户。六是要推进与国家大院大所的合作,争取更多地在江西布点建设产学研创新平台、科技攻关和创业化基地。七是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落实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支持企业建设技术中心,培育创新型企业

 

  4、搭建平台,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建设。一是全面推进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发展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以打造“昌九一体化金融中心”为目标,大力实施金融聚集战略,全面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搭建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平台。二是通过票据融资、金融租赁、股权置换、期货等形式,为企业带来有效的金融支持。三是财政扶持。主要通过减税减费,运用政策放大信用担保规模,以政府贴息的方式为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本土企业贷款。四是继续走“政府搭台、银企合作”之路,力争构建多层次的融资体系,拓展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开展多种形式、多样途径的银企对接活动。五是实行扶优限劣的政策。要对本土民营企业进行筛选,专项资金应流向对转型发展有影响、有带动作用的本土龙头企业,流向成长性旺盛的产业集群中的重点企业,充分发挥其核心推动作用。

 

  5、强强联合,形成产业集群优势。一是要建立利益协调共享机制。全省要站在全局高度,从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提高各地促进产业集群的积极性。二是要科学地制定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在建立利益协调共享机制的基础上,要根据市场规律,根据全省地域、资源要素不同情况,科学规划,制定具有针对性政策。三是要建立有利于产业集群成长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产业集群政策的目标应遵循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规律,要把握好集群发展各阶段的特征,满足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环境要求,并有针对性地对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共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通过对集聚产业的整合、调整从而延长产业链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四是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集群升级,必须高度关注发展方式转型,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加速集群。五是要共同打造核心区域品牌。区域品牌是指某个行政地理区域范围内的具有相当规模和较强生产能力、较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产业产品形成以生产区位地址为名的品牌。区域品牌通过类似于“产地名+产品+特性”的模式为某个地域的特定产品给予定位,并使这一定位受到广泛认可成为一个区域声誉、质量和历史文化的综合体现,成为有价值的地区资源。从世界著名的产业集群看,企业品牌与区域品牌相互辉映,而且区域品牌的影响要大于企业品牌。六是要重视中小企业对产业集群的作用。中小企业是产业集群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面向市场积极为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更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和市场配套环境。在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同时,要配套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来推动中小企业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根据中小企业的需要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来制定金融政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而中小企业也要善于利用产业集群的配套优势互相担保,融借资金,发展壮大企业。同时,各级政府要善于运用产业集群中的资源集聚优势。为中小企业完善生产要素和搭建人才平台,解决企业人才缺乏等问题。七是要加强平台建设。产业集群的健康成长仅靠市场是不够的,还需要依靠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加强产业集群平台的建设。因此,政府要继续加大投入,着力增强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完善产业集群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加快建立产业集群技术服务体系,加强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与突破,鼓励和支持大中型企业(集团)组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带动和提升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技术升级,提高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

 

 

 

  作者:

  省政协委员、省政协办公厅副主任王国龙

  省政协委员、省统计局副局长彭道宾

  省统计局综合处处长曾庆道

  省统计局工业处处长杨裕光

  省统计局贸易处处长张捷

  省统计局综合处副处长杨金华

省统计局综合处主任科员张万才

  执笔:张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