伎乐俑和仪仗俑透露:主人喜歌舞 出入排场大(图)

13.11.2015  09:36

时下热播的电视剧《云中歌》里,不时能看到这样的画面,舞者和着音乐,翩翩起舞。这些舞者上穿衫,下着裙,肩披帛,在宫殿中间跳舞;舞者背后,坐了多位司乐,现场伴奏。西汉时期听曲看舞,是不是就像电视里演的这样?无疑,从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内出土的伎乐俑,就能知道那时候的情景了。据此前新闻通报,海昏侯墓出土的偶车马和仪仗木俑,为西汉列侯的车舆、出行制度作了全新的诠释。也就是说,当时海昏侯去世后,将自己的“仪仗队”带入了墓葬内。11月12日,本报记者对话中国秦汉考古学会会长、海昏侯墓专家组组长信立祥,请其解读墓内出土的俑。

海昏侯墓发现的伎乐俑。

出土的伎乐俑。

出土的木俑。

材料制成人形才能称为俑

中国有句古老的成语——“始作俑者”,指的是最先做某件坏事的人。而其中的“”,专指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人俑。“只有制作的是人形的才能称作为俑,它的目的在于代替活人随葬。”谈起俑,信立祥介绍道。

据文献资料记载,俑大约是春秋战国时代才开始出现,它的前身是殉葬的活人。人殉极其残酷,在商和西周非常盛行,大量的活奴隶和活士兵被用作殉葬,比如安阳殷墟武官村大墓中排列着152具人骨,就是墓主生前的武士和奴隶。随着春秋战国时代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兴起,用奴隶作为人殉的习俗也被迫改变,从而出现以茅草等扎束成人形来代替真人殉葬。这可能就是最早的俑,当时称“刍灵”。“俑和古代的巫术联系在一起的。”信立祥说,在古代,统治阶级认为,通过一定的仪式,把这些人形的俑埋在地下,在另一个世界会变成活人,按照功能不同,继续为他们服务。

信立祥说,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以人形模拟物随葬的方法日益普遍,并开始用泥、陶、木来制作模拟人形,这就是俑。以俑随葬在春秋末期已经普遍流行。由于俑是代替活人随葬的,最终目的是让它们在地下侍奉墓主,因而俑的身份包括了墓主生前的侍卫、仆从、厨夫、歌女、舞伎等各色人物,甚至还有衣饰华贵、有较高地位的属吏、宠姬、近侍等。俑的形象不追求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而比较侧重于表现代表各种人物不同身份的服饰特征。它们生前应当是善于察言观色、伶俐能干的,所以五官必须端正,四肢必须健全。在制作上,往往穿衣戴帽,衣冠楚楚。俑的四肢加榫卯,可以装卸,甚至上下活动。为了便于识别,有的还用毛笔在身体上写明其身份。这一些,都主要是在于“有似于生人”,而不是追求艺术表现。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
江西金融机构全力支持经济复苏
  (记者刘佳惠子)6月30日,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