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企业参与公益慈善的路径

11.06.2014  19:55

  企业在创造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而参与公益慈善是其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形式。实际上,企业参与公益慈善不仅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利益的再分配,也有利于改善外部环境,促进企业自身发展。鼓励企业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既是现实需要,又是未来发展趋势。现实中,企业的慈善意识已被唤醒,企业已成为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力量,但还需进一步激发企业参与公益慈善的积极性,优化企业参与公益慈善的方式。

  完善企业参与公益慈善的支持机制。我国目前已建立了一些有关企业参与公益慈善的支持机制,例如《公益事业捐赠法》《关于公益救济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及相关管理问题的通知》《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关于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的意见》等法律法规中都有涉及关于企业参与公益慈善的支持政策,但目前的一些支持机制涉及范围有限、操作性不强,需要进一步完善。要完善企业参与公益慈善的激励机制,支持企业依法设立公益慈善组织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强化企业从事公益慈善行为的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宣传表彰企业公益慈善行为,激励企业对公益慈善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完善企业参与公益慈善的服务机制,根据企业参与公益慈善的实际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政策解读、业务培训、人才培养等服务,提高企业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完善企业参与公益慈善信息公开与反馈机制。信息公开透明是公益慈善活动的生命线,也是提高企业参与公益慈善的公信力并使之与其社会责任相适应的必由之路,因此,要建立信息公开与反馈机制,加强企业参与慈善活动过程和结果的信息披露和反馈,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对企业开展各类公益慈善活动的监督,提高企业参与公益慈善的公信度。

  构建企业参与公益慈善的多样化渠道。虽然目前大多数企业都已认识到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重要性,但其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渠道较为单一,政府、企业和专业公益机构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这就对构建企业参与公益慈善的多样化渠道、促进企业参与公益慈善的多样性和有效性提出了要求。要搭建企业参与公益慈善的政府协作渠道。企业参与公益慈善不仅需要自身在理念上加深对参与公益慈善的认识,还需要政府搭建慈善项目交流会、慈善项目推介会等企业参与公益慈善的协作平台,拓展企业参与慈善活动的方式和渠道,引导企业资源与公益慈善项目实现有效对接。完善专业公益机构与企业的对接渠道。企业的爱心需要专业的公益机构来传递和实现,通过完善专业公益机构与企业的对接渠道,促进企业与专业公益慈善机构对接与合作,建立起良好的互动机制,开展长期、多样、专业、有效的合作。完善企业间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合作渠道。企业参与公益慈善活动,不仅可以和政府、专业公益机构进行合作,还可以在企业间进行合作,特别是对一些大型的、长期的和涉及范围广的公益慈善项目,企业间的合作或协作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探索参与公益慈善的新方式,共同推进公益慈善项目发展。

  加强企业参与公益慈善的内部管理。尽管企业参与各类公益慈善活动的热情不断高涨,但与之匹配的内部管理架构却并未有效形成。除少数企业设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机构外,多数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和参与慈善方面还未实现科学化管理。要把公益慈善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学习和借鉴先行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公益慈善文化,挖掘和开发中华传统文化固有的公益慈善文化,把公益慈善文化和企业的整体战略相结合,把公益慈善融入企业文化,使之成为企业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形成人人关心公益慈善、人人支持公益慈善的良好氛围。设立公益慈善活动的内部管理机构。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应职能部门并设专员,成立企业内部公益慈善管理机构,对企业公益慈善活动的开展进行管理,使企业公益慈善活动与企业战略相互兼容、互相促进,进行事前计划、事中监控到事后评估的全过程、系统化管理。对公益慈善活动进行项目化管理。对企业自身参与的公益慈善活动进行项目化管理,将企业管理的方式纳入公益慈善项目运行,实现项目可评估、可改进、可复制,以周期化的方式监测具体项目的进展,并在监测结果的基础上进行资源匹配和调整。

  导企业参与社区公益慈善行为。企业与其所处社区是相互影响的,只有企业所在的社区和谐,企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但现阶段大多数企业参与公益慈善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限于企业捐赠行为,只有少数企业参与社区慈善公益行为,并缺乏活动的长期规划。因此,要引导企业参与社区公益慈善,与社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树立企业参与社区公益慈善的理念。企业要树立参与社区公益慈善的理念,以公益为先导,把责任和服务放在第一位,主动参与社区公益慈善活动,融于社区共建,增强社区归属感。促进企业参与社区公益慈善多元化。立足于社区需求,多元化参与社区公益慈善,不仅要注重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助老、帮困、助残、优抚、环保等多元化领域的公益慈善参与,还要注重参与方式和方法的多元化。建立企业参与社区公益慈善的长效机制,提高企业参与社区公益慈善的可持续性,使其真正扎根社区,实现与社区共同发展。(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