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振伟:院士退休遇阻是“占坑”思维作祟

23.12.2013  12:3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什么样的院士该退出?如何退出?今年80岁的工程院院士沈国舫申请退休。学校以你是我们学校的旗帜为由婉拒。(12月22日中国网)

  这年头,没院士拿出手,大学都不好意思称自己是学术重镇了。你看看,不管哪个著名大学的简介,都把现在或曾经拥有哪个院士放到最突出的位置,由此可见,院士也是大学或研究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啊。

  就中国国情来看,院士也是所在单位的核心资产。不是吗?院士是国家学术金字塔的塔尖,没有所在单位的大力推荐和足量资金、资源支持,正所谓少了天时、地利,光靠学术人的天分加勤奋,怕是100岁都难以评上院士吧。当了院士,成了核心资产,就要发挥核心资产的作用,由于院士占据学术、行政、社会名人的多维制高点,不管哪个地方哪个学术单位有了院士,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多着呢,往大了说,代表国家乃至国际某领域的权威地位,还是享受副部级待遇和影响力的名人,往小了说,有院士做学术带头人,什么项目申请不到?多少后备力量培养不了?什么荣誉拿不到?

  院士是稀缺资源,是核心资产,虽然十八届三中全会明里说要实行院士退休、退出制度,但目前尚无时间表路线图,看来能操作的空间仍然很大。那么为什么80岁的工程院院士沈国舫申请退休,却被所在学校婉拒呢?笔者看来,还是国人古已有之的“占坑思维”在作祟。

  前面说过,每培养一个院士都意味着背后站着大量的人财物关系资源支持。好不容易培养个院士,在上面有了人,能办的事多着呢,哪能说退就退?还指着院士在上面说话、打院士旗号拿项目呢,培养你到七老八十评上院士都不急,院士没当几年该拿回的还没拿够,哪能就急着退休啊?既然当上了院士,一个萝卜一个坑,那就把这个坑给占好了,反正和别的学校别的研究单位是竞争关系,这个坑我们不占好,就意味着有被竞争对手占去的危险,一反一正,就会丧失自己在某领域的话语权,当然损失最大的还是与之相关的项目、经费、名额、地位等利益,一句话,亏大了。所以,管他什么年龄大了不胜其职、年龄大了要颐养天年,你不是还活着嘛,能喘气就要占在院士的坑里,毕竟这么多人指着你呢。

  国人的占坑思维无处不在,啥叫富二代、官二代?就是比家境一般的人早占好坑的一群人,所以富二代、官二代比后者机会更多;相比民企,国企为啥能更容易拿到银行贷款,因为国企早在银行占好了坑,有人占了坑,民企拿贷款当然难了。无处不在的占坑思维阻止了社会的流动性,扼杀了创造颠覆性力量,为啥李克强总理说“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难”?因为占着坑的既得利益者哪里情愿自动“挪坑”呢?既然知道占坑不好,为什么还要占坑呢?还不是因为社会资源分配机制有待改进,很多人都弄得人“人人自危”、“缺乏安全感”呢?

  同理,院士退休问题哪里是个人问题?分明是打着院士旗号的利益共同体的资源再分配问题,没有有效可行的资源再分配机制,没有一定意义上的相对公平机制,不破除国人畸形占坑思维背后的“不确定不安全意识”,指望院士或院士单位自愿“退坑”,你觉得可能性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