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本色代代传 井冈山市人武部艰苦奋斗建部创业纪实
走进井冈山,蜿蜒陡峭的挑粮小道、昏黄暗淡的青油灯、竹木结构的红军医院,保存完好的革命旧址无不闪现当年红军艰苦奋斗的场景。
进入新时期,井冈山市人武部保持本色不变,在艰苦奋斗中建部创业,各项工作有声有色,先后获得民兵工作先进单位等13项国家级表彰和先进旅团党委等23项军区表彰,被省军区上下誉为“基层武装建设的标杆”,受到驻地干部群众的赞誉。
艰苦奋斗是融入血脉的革命本色
在井冈山市人武部,有一套延续数十年不变的做法,被称为“红色交接”:来了新干部,吃的第一餐饭是红米饭南瓜汤,上的第一堂课是瞻仰烈士陵园,走的第一条路是红军挑粮小道,发的第一本书是《井冈山斗争史话》。通过“红色交接”,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在一代又一代干部身上传承。
不是所有干部刚到该人武部时就理解艰苦奋斗的意义。年轻的军事科参谋刘洪君是个“电子控”,刚分配到该人武部时,用两个月的工资买了一部高端手机,一个月后又借钱买了一台高配置笔记本电脑。部里的老同志劝他节俭一点,他却不以为然。于是,部领导带着刘洪君去红军第四军军械处旧址参观,讲解当年红军在艰苦条件下自造武器装备的故事。受到触动的刘洪君随即意识到,任何时候艰苦奋斗的传统都不能丢,好条件要用在干事创业上。在去年年底军分区组织的技术比武中,他凭着对信息技术的钻研,一举夺得第一名。
传统不忘,本色不丢。拿山乡沟边村民兵值班室是最好的见证。1958年,村里成立民兵班,在祠堂的小阁楼上设了个值班室。半个多世纪过去,民兵换了一茬又一茬,当年的一张长条桌、两张双层木架床还在用着。村支书严海华说:“生活富裕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敢丢。这小小的民兵值班室,既是市人武部的传家宝,也是我们村里的传家宝。”
艰苦奋斗是干事创业的力量源泉
步入井冈山市人武部营院,绿草茵茵,绿树荫翳,办公楼、综合楼、宿舍楼规划有序。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片荒山野岭。十多年前,人武部迁至这里,为了节省经费,干部职工肩挑手抬,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搬运石料560余吨、泥土1200余立方米,硬是让这个乱石岗变成了平坦地。
如今的井冈山市人武部,艰苦奋斗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工作态度。后勤科长姚伟算了一笔账:在营院建设中,他们能自己动手的就不花钱请人,能修复的就不买新的,特别在绿化方面,所有苗木花草和大小石料都是大家从附近山上就地取材、人拉肩扛运过来的,比初始规划节约建设经费60余万元。
2012年初,军分区下达任务,让井冈山市人武部制作一个军营文化动漫片。他们没有从外面请专业公司制作,而是大家积极自学制作软件,愣是攻下了这个技术难关,节省经费3万余元。
像当年红军节约每个铜板闹革命那样,井冈山市人武部节约每一分钱用来搞建设,把苦日子过出甜滋味,连续几年被评为资源节约建设先进单位。
艰苦奋斗是赢得民心的立身之本
去年5月,古城镇沃浪村因连日暴雨,龙江河水暴涨,市人武部领导带领近百名民兵冒雨垒沙袋固堤坝,帮助低洼处的村民转移。救灾之余,大家在野外支起帐篷、架锅做饭。几天奋战,驻地党政干部和群众看不过去,拉着大家到家里吃饭住宿,他们却乐观地说:“当年红军天当被、地当床,我们有帐篷住、有饭吃已经很好了。”
政工科长颜明春有一辆自行车,早已破旧不堪,他却称之为“宝马”,经常骑着它下乡调研。弯弯的山路上,车轮碾着石子哗哗作响,熟悉的老表笑着说,一听这声音,就知道是颜科长下乡来了。
颜明春的妻子、小孩生活在180多公里外的万安县,妻子盘算着买辆私家车。颜明春却说:“我们条件还不宽裕,再说了,开个车去农家,还有谁愿意跟我讲心里话?”这些年,颜明春省吃俭用挤出1.5万元,资助了两名贫困学生和一户困难家庭。
与老区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井冈山市人武部靠着艰苦奋斗、省吃俭用,十年间,资助200余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让50余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鹅岭乡村民冯秋月告诉记者,4年前丈夫因病去世后,这些年,市人武部干部职工对她家的帮扶就没断过茬:割油菜时,他们来了;插秧时,他们来了;收稻子时,他们又来了。每次,大家都是自带干粮和劳动工具,一干就是一整天。“只有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才能实现与百姓同甘共苦,才能拉近与百姓的距离”,这是井冈山市人武部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心声。
龙礼彬张 锋江西日报记者张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