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唐代传入中原 曾是少数民族使用的乐器

25.09.2014  14:51

 

演奏乐器的胡人 资料图

    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徐凯,原题为:《二胡唐代传入中原曾是少数民族使用的乐器

    秋天是浪漫的季节,不能没有音乐的陪伴。

    民族音乐是中华文明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十分重视“乐教”的作用,甚至认为,人之学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把音乐作为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

    其实,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文明,她也是在与其他文明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回顾一下今天我们最常用的那些民族乐器的历史,就可以发现,它们大多数也都和其他文明的交往有关。

     笛子

     源起:八九千年前河南贾湖遗址中出土骨笛

    流变: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笛子在形制上受到羌笛影响

    笛子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民族乐器之一,从新石器时代的骨笛开始,一直发展到今天的竹笛,已有八九千年的历史。

    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贾湖遗址中出土的一批精致竖吹骨笛(用鸟禽肢骨制成),与中国音调完全一致仍可用其吹奏民间乐曲《小白菜》,经专家考证距今已有八九千年的历史,并认定是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分为贾湖早、中、晚三期的二十多支五孔、六孔乃至七孔、八孔骨笛,已具备了四声、五声、六声和七声音阶。据专家称,其精确度不超过五音分,这充分反映了我国远古时代的人类在音律测定和制作工艺方面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

    据资料记载,至迟到殷周时代就有了音节完整的竹制笛子,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笛在汉代前多指竖吹笛,秦汉以来,笛已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并延续了很长时期。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横笛,亦称“横吹”。它在汉代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支竹笛,都属横吹类的笛乐器。

    隋唐时期,关于笛子已有大横吹、小横吹的记载。唐代的刘系作七星管,蒙膜助声,这是关于笛子贴膜的最早记载。宋元以后,戏曲盛行,竹笛成了重要的伴奏乐器,伴奏北方梆子戏的称为梆笛,伴奏南方昆曲的称为曲笛。

    到了明清时代,笛子在民间音乐中应用更加广泛,笛子已成为民间音乐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乐器,如在江南丝竹乐、西安鼓乐、十番锣鼓等乐种及在戏曲、说唱伴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不断发展着它的演奏技巧。

    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转。古人谓“荡涤之声”, 故笛子原名为“”,日本至今还保留有“涤笛”。

    1 2 3 4 5 6 下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