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邓乐:传承诗词文化须远离“实用主义”泥坑

24.10.2014  11:40

  前不久,国家主席习近平前往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学生时表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小时候背诵古诗文的经历,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觉得受用。(10月23日《中国青年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代诗词的灿烂辉煌,曾经让炎黄子孙颇为自豪。但不知从何时何月起,“背诵古诗文”这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行为便从成年人的字典里消失了,只能从幼儿园的大班里,小学的教材里,抑或是中学的必考科目里去寻找,这确实是一种悲哀!

  悲哀之余,国人也在反思,并力图把传统文化中的古诗古文,从“黯然”中拾起,以便证实“诗国”并没有陨落!这种拯救传统文化于理想中的大气概,值得点赞,但“背诵古诗文”的现实却又令人尴尬:“对于小时候背诵古诗文的经历,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觉得受用!

  这种尴尬不在于“七成人”,也不在于“小时候”,而在于“受用”两字。也就是说“受用”与“无用”似乎成了国人是否应该去诵读中国古诗文的标准。有用,才要去背去读;没用,就可以让古诗文在记忆里“烟消云灭”了。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骨节眼中,国人似乎跌进了“实用主义”的深渊。

  文化,是一种国民素质的体现,这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其作用人们难以用肉眼去“称量”。当人们把文化与“实用主义”的价值理论联系起来的时候,我们的文化就堕落了。

  前段时间,山东曲阜不是搞了一个“百姓儒学”的工程吗?结果当“儒家大师”走上讲台之后,主办方曾经预想中的“座无虚席”的情景并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却是“老小病弱”的村民,更让人心寒的是,这些前来接受“儒家文化”洗礼的村民,还是怀揣着“5元”的补贴才欣然“捧场”的!这种冷场局面的出现,也是“有用吗”的价值标准在作用。孔子泉下有知,可能又得叹日:“逝者如斯夫”了!

  中国青年报的调查还显示,中小学生成了古诗背诵的主力军,约占八成;成年人(含大学生)和幼儿园小朋友各占10%。这种“二八定律”竟然也在“诗的国度”里成为“传说”,中国古诗词的文化传承真的有点“伤不起”了,这也是现代“诗国”不振的主要原因!

  之所以出现这种二八倒挂的现象,也是“有用”与“无用”这一标准在作怪,曾经的读书“无用论”又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身上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最高的艺术形式之一,是汉语最精致的语言艺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瑰宝。学好古诗词,对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审美能力、文学兴趣、人文精神的养成等多个方面,都是很重要的,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有用”也好,“无用”也罢,但请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