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模式频遭吐槽 旅游地产才开头还是已走到头?

10.08.2015  14:31
原标题:传统模式频遭吐槽 旅游地产才开头还是已走到头?

7月中旬,四川盆地开启烧烤模式,全省多地气温飙升至历史高点。青城后山,一个普通民房单间飙升到380元/天,正在那里避暑的市民高女士被一投资型度假物业所吸引,“18万元买一套,夏天来度假应该很不错。

但是,这个念头很快被同行的家人打消:“你一年又能来住几天嘛?”“你看这么大一个小区人都没得几个,安不安全都不晓得”……与此同时,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在成都召开,包括王健林、梁上燕等地产界牛人,以及刘志峰、易鹏等专业人士齐聚成都,集体吐槽传统旅游地产的开发模式。为何旅游地产遭遇信任危机?传统开发经营模式是否走上了不归路?

路越走越窄 传统旅游地产遭吐槽

以前的路肯定走不通。”在谈到旅游地产的发展前景时,盘古智库负责人易鹏毫不掩饰地对现有模式吐槽。在他看来,房地产和旅游本来就属性相悖,之前两者貌似融合,是因为房地产在行业巅峰期盲目扩张,“旅游地产、工业地产、产业地产……”其实,这都只是“巧立名目”整合资源而已,按照地产模式运作必然走不通。“有一些成功的个案,但是并没有提炼出可以复制的通行规则。

而且,随着房地产周期的变更,以及其他产业的更迭,房地产对其他行业的整合号召力已经逐渐减弱,“去房地产化”成为一个明显的趋势。国际旅游投资协会副会长梁上燕告诉记者,“真正的旅游地产项目,要注重对文化属性的挖掘,进而实现项目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传统地产立项、规划、开发、销售的模式注定将会走向死胡同。

今年以来,本土旅游地产市场十分平淡,销售难和去库存成为开发商面前的两大难题。依靠传统模式支撑的旅游地产开发,遭遇产业调整和经济周期的双重压力。青城山某项目负责人表示,“自从6月份销售火了一阵之后,市场又快速归于沉寂。”而其他区域的旅游地产项目也表示压力不小,“以前每年有半年销售旺季,现在感觉基本上只有两三个月。”处于营销一线的曾林这样告诉记者。看来,旅游地产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