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言:不考四六级或成高教改革“鲶鱼”?

30.10.2013  18:25

  眼下,2013年12月的英语四六级考试报名工作已经基本结束,部分有着“四六级情结”的西交利物浦大学生因为再次错过向学校提出抗议。然而,校方却明确回应,学校不会设立英语四六级考点,建议学生不要被这项“不合理”的考试制度所左右。(10月29日《苏州日报》)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垃圾吗?当然很垃圾,作为应试教育下培养哑巴英语的典范,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经过几次改革,仍旧是属于换汤不换药的老套路。但是,大学英语四六级对于学生的意义重要吗?当然很重要,只要学生希望在国内就业,尤其是在国企、事业单位或者机关单位。所以,对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高校本身应该从学生的利益出发,以学生的需要为改革焦点,制定改革的策略,才能赢得更多的市场,而不是从一个坐地而起的理念出发,拿着学生当作改革的筹码。否则,如此高等教育的改革就走到改革的背面,成为南辕北辙的一出荒诞剧。

  任何一所高校,如果要进行所谓的改革,其前提必须是学生的利益至上。落实到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上,其存在的价值不是因为其意义,而在于其在就业的市场上的价值。因为毕竟有不少的企事业单位需要这样的凭证,尤其是公务员考试,如果要求的是大学英语四六级,但是没有通过,即使雅思托福成绩再高也是无济于事,从这一点出发,只要有一个学生想考公务员,那就必须给其留下一条后路,而不是斩断一条后路。毕竟,选择的范围越大就是越自由。而选择的范围越小就越是不自由,高校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为了其走到社会之后选择机会的增多而不是减少。尽管,雅思和托福等可以替代大学英语四六级,但并非完全可以代替。

  再者,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规定,大学生必须在本校报名、参加四六级考试,不接受社会人员报考。西交利物浦不设立英语四六级考点,因此,该校想参加四六级考试的学生就没了考试的机会。而如果想参加这样的考试只有两个途径:一个就是退学,从头再来;一个就是寻找那些可以帮助学生报考的其他院校。而这样的屏障和壁垒本身也就是学校本身的教育改革导致。因为之所以不设置四六级考点,也不进行四六级考试,其初衷按照校方的观点是:一方面因为教育部对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没有此类硬性要求,另一方面则在于这项考试与该校育人理念有冲突。

  不能因为学校的理念就阻断了学生的后路,更不能因为学校的理念就拿着学生的未来当试验品。当然,如果这样的尝试可以顺利成为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的鲶鱼,甚至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鲶鱼的话,就另当别论,因为这样的话学生将会直接受益。但是,如果这样的尝试失败的话,遭殃的将会直接是学生,到那个时候,学生已经毕业,再回头,也永远找不到岸。由此可见,当对于四六级考试考还是不考在纠结的时候,有的学校坚持继续考试,有的学校却独辟蹊径选择不考试,这样选择本身没有对错分野,但是,其基础都应该建立在为大多数的学生,甚至是所有这所学校的学生负责的基础上的决策,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理念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