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言:压岁钱原本就是一道多选题

11.02.2014  13:11

  每年春节,给孩子“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寓意“压住邪祟”。随着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压岁钱的传统寓意渐渐走样,大人们拼面子发压岁钱,孩子们也开始比谁拿到的压岁钱多。近日,记者调查北京90名10到13岁孩子发现,孩子们今年平均收到4867元压岁钱,比去年上涨了5%。其中,收得最多的孩子,压岁钱有2万元,收得最少的为0元。(2月10日《新京报》)

  作为春节风俗,给孩子们压岁钱本不该被“变味”的社会风气包裹,比如成为成年人世界里不断攀比的筹码,更不应该拿压岁钱的多少来衡量进而滋生孩子们的攀比心态。因为压岁钱本身应该是一道多选题。对于压岁钱应该给多少,拿到压岁钱到底怎么用,对待压岁钱的态度等问题都应该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所以,从多元意义上看,进行压岁钱问卷调查也只能读出这样的含义,而没有统一格式和固定范式。如果拘泥于比较的层面,得出公务员家庭的数字和普通家庭的数字等,就会走到问卷调查的背面,不仅得不出有价值的结论,更是将压岁钱本身的含义变了味。

  每个人小时候都会收到压岁钱,而多与少也应该因人而异。一方面压岁钱应该给多少理应量力而行,应该给谁更应该具体而行。笔者的经历中,在小时候,压岁钱都是亲戚之间进行感情交流的方式,数额一般也不大且都是互相给,你来我往,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件欢喜的事情,对于家长们来说也是一种习惯风俗。在这样的过程中,压岁钱其实不过就是一种形式,传递着亲戚之间的情感因素,因为只有亲戚才给孩子压岁钱。另外一方面,在压岁钱的接受过程中,最终的使用权属于谁也不同。有的家长会给孩子存起来,有的家长却是将这些压岁钱作为流动的压岁钱,直接就给了别家的孩子。

  在这起压岁钱的问卷调查中,90名孩子,收到的压岁钱也各异。最低的是0元,最高的2万元。如此波折的数字中能够读出多元的影子。压岁钱的多少都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压岁钱表达的含义。因为0元的压岁钱,孩子的说法是“自己长大了”。如此说来,压岁钱随着年龄的增长是会消失的,而对待压岁钱的态度就值得推敲。不将其看得太重,尤其是不将多少看得太重才是正确的态度。而在这样的看法下,压岁钱的真味才能品味出来,这样也才能真正让孩子们过得开心,也不成为家长的负担。否则,当压岁钱裹挟着太多成人世界的伎俩的话,压岁钱就变味了,而污染的将是孩子们的纯洁心灵。(文/王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