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言:品德加分更应关进制度的笼子

27.05.2014  11:12

  截至目前,31个省份均已正式出台高考(微博)新政,各地加分大瘦身最引人关注。记者统计发现,虽然竞赛、体育接连缩水,但有13个省份的高考加分项目中,提到了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北京、浙江、四川三省市甚至奖励加20分。(5月26日中新网)

  在高考加分政策上,历来就广为诟病。之前的加分政策,比如少数民族和各类竞赛加分,这些都是比较容易鉴别。但是,有的加分却往往会成为一场游戏,比如体育竞赛项目加分,很多有钱有势的家属就可以堂而皇之进行“走后门”运作。如今,在高考加分政策上整体瘦身,这是进步。但是,品德加分的话,就是一个悖论和难题。因为其关键的因素是难以识别,即如何量化一个人的道德品行问题。当然,品德是社会向善的有效途径,如果真要让品德加分落地,唯有将其关进制度的笼子才能奏效,而不是让其肆意流窜,导致新的不公。

  高考加分的原则之一就是公平公开公正,而品德加分如何保障公平公开公正将是第一道门槛。对于见义勇为行为的认定,属于社会特定机构授予,而必须有着具体的事件保证。然而这个过程中,能否保证真的见义勇为者获得加分奖励;杜绝那些钻空子的现象是一个问题。而将品德加分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可行的做法就是将全部过程放置在阳光下,让阳光照进品德加分的全部过程,才能杜绝腐败因素的渗入。而公开透明的法则永远是有效的,唯有如此,才能减少品德加分过程中的各种猫腻的滋生,让真正品德优秀的人获得奖励。

  另外,对于品德加分过程中,到底应该如何认定,其品德优劣的标准必须能够进行定量。否则,全部依靠定性进行衡量的话将会面临众多问题。而如何定量也是一个现实的难题。比如见义勇为行为,这样的认定必然需要通过官方的机构,而哪些行为属于见义勇为,哪些不属于就应该规划清晰,杜绝出现模糊范围。而除了见义勇为外,品德的优劣到底应该如何衡量更是需要进行量化处理,如果没有量化的指标体系,势必将出现暗箱操作的空间,也就会滋生不公平的土壤。而这个细则的出台,各个省份应该谨慎而行。

  对于品德加分的政策,若是按照制度进行,就必须有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即如果违反规定,应该如何处罚。这个问题,理应从严处罚,而处罚的程度,也应该有着法律的保障。若有违反政策者,必须从严处罚,以儆效尤,让后来者不敢继续违反。而其中的一个原则就是让违法的成本提高,高到与违法的收益不成比例。这样以来,人们想着违法的心理就会得到有效的遏制,从而保证高考品德加分政策的纯洁性。(王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