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可望十年来首评人民币“估值合理”
对于西方世界而言,评价人民币汇率被低估就好比1+1=2的数学题那样理所当然。只是这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可能会改写这道题目的答案。
IMF可望将在今年年中的第四条款磋商报告(ArticleIVConsultation)中,评定中国货币估值处于合理水平,此前IMF始终认为人民币被显著或中度低估。这是十几年来,IMF第一次接近使用“合理估值”的措辞来宣布对人民币的态度,不过截至目前,美国仍认为人民币被“严重低估”(significantlyundervalued)。
IMF总裁拉加德近期表示:“关于人民币汇率,我们必须看ESR(对外部门报告)文件的评估。这个评估会把人民币和其他货币结合起来比较,不会单独评估,因此结果要在今年晚些时候才会真正知晓。人民币的汇率也是整体第四条款磋商中的一部分,我们无法提前透露。”
据了解,IMF在去年的第四条款磋商中认为,人民币仍被低估10%左右。在去年一年中,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人民币针对一篮子货币升值超过10%。而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对一揽子货币升值超过30%。在这样的背景下,IMF亚洲及太平洋部副主任罗德劳尔不久前“改变口风”说:“(人民币)很快将达到”不再被低估“的那个点。”IMF相关人士确认了这一点。
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家、前IMF中国区官员普拉萨德(EswarPrasad)表示,这个变化对于在美国质疑中国汇率政策的一群人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
IMF对人民币汇率“改口风”
回顾历史,IMF的态度并非总是如此缓和。2006年,IMF加强了对成员国的双边汇率评估机制,其具体评估办法包括均衡真实汇率(ERER)、外部可持续(ES)、宏观平衡(MB)三种。而在2011年,IMF根据上述三种方法衡量的人民币低估程度分别为3%、17%和23%,这在当时一度引发争议。
当时负责中国第四条款磋商报告的IMF亚太区主管奈杰尔•查克表示:“人民币名义汇率在过去一年确实相对美元有所升值,但如果你看一下中国和贸易伙伴之间的实际有效汇率,即经通胀因素调整后的贸易加权汇率,会发现,人民币实际上是贬值了。”
反观当下,尽管人民币对美元贬值,但实际上是明贬实升。就2014年计算,除卢布的新兴经济体对美元平均贬值了11%,人民币按市场价只贬值了2.5%,由此导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至少全年升值5%左右。可见,IMF近期的态度转变也并非没有事实根据。
IMF上一次态度转变出现在2012年7月24日。当天公布的一份公告称,人民币目前是“中度低估”(moderatelyundervalued),不同于2011年对人民币“严重低估”的措辞。当时IMF指出,中国贸易顺差缩小,人民币近年来有所升值,这些意味着人民币汇率已更靠近其公允价值。
此后的几年间,IMF的表态再未出现转变。2014年,IMF第一副总裁利普顿表示:“IMF认为人民币仍被中度低估。”他表示,中国不应该采取系统性的单边干预致使人民币贬值。除美元之外,人民币还应着眼于一篮子汇率的加权平均值,如人民币兑欧元、日元等,“如果市场是自由的,则人民币升值趋势将会持续,且这将有益于中国经济再平衡进程。”
美国依旧“固执”
虽然IMF对人民币的评价可能出现转变,美国的评估仍“不客气”。
针对IMF的上述措辞,美国财政部负责国际事务的次部长希茨(NathanSheets)随即表示,人民币汇率仍然被严重低估。希茨引述财政部对国会的货币政策半年报称,中国长期较大的贸易顺差、油价下跌、更高的生产力以及扩大内需都意味着,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应该进一步升值。
耐人寻味的是,希茨在今年2月时的措辞与当前有所出入。他当时在美国华盛顿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Institute)表示,中国在去年7月中美双边会谈时承诺减少干预人民币汇率,“据我们的分析,中国自此就实质上停止干预外汇市场。”换言之,人民币可能已经趋于均衡价值。
其实,中国历来都是美国对贸易伙伴是否进行汇率干预的重点检视对象,每当美国财政部公布其半年度汇率报告,重点都会提到中国及人民币汇率。2013年,其报告认为:“中国仍在持续干预汇市,这对于美国经济不利,却有助刺激中国贸易出口。”
美国财政部在今年4月发布的半年度汇率政策报告中也称,人民币汇率仍被大幅低估。不过,报告表示,中国对汇率的干预力度看来不像过去那样大,最近还抛售外汇推升人民币汇率。
有学者认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主要试图通过三条法律战略路径达到向中国政府施压,促使允许人民币快速大幅升值的目的。
第一条路径是,通过制定国内法将中国贴上“汇率操纵国”的标签,将中国列为货币操纵国家,然后依据国内法对中国采取惩罚性措施;第二条路径是,尽可能地争取发达国家以及新兴经济体的支持,从而在IMF以51%以上多数通过形成“专案”敦促中国迅速解决这一问题,如果这一行动不能产生结果,则要求IMF执行董事会以70%特别多数通过形成批评中国汇率政策的报告;第三条路径是,可以就人民币汇率问题依据GATT第15条第4款(不得以外汇行动违反GATT的意图)向WTO提起申诉。
汇率市场化仍在路上
事实上,IMF的此次措辞仍留有余地,并未直接称人民币达到“合理估值”,届时会否像希茨那样“走回头路”尚不得而知。
回顾人民币走过的风雨历程,人民币正不断朝自由浮动的最终目标迈进。2005年人民币汇改,中国放弃了在严格意义上同美元挂钩(当前为软盯住),当时人民币对美元升值37%,并在2014年1月时达到最高峰;2014年3月17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这意味着人民币迈入双向波动且波动幅度加大了;2014年底至今,央行已经显现出退出常态式干预的意愿,支持由市场供需决定人民币汇率。
正如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汇率则是本国货币相对于其他货币的价格。利率和汇率市场化的终极目标,就是让资金和货币更有效率地被使用。对于人民币而言,汇率市场化的路才刚刚开始。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期指出,在2015年将进一步促进资本账户自由化和使人民币成为一种更加可自由使用的货币,大力支持人民币国际化。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此前便表示,汇率的自由浮动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前提。“观察所有国际化的货币,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国际上广泛地被人们持有,有很好的流动性。一个缺乏足够弹性的货币怎么能够有很大的交易呢?没有很大规模的市场交易,怎么会有很好的流动性呢?资本项目封锁的货币,就意味着这种货币的流动性有问题。可是,在汇率仍然缺乏弹性的情况下,资本项目怎么可能开放呢?”
鲁政委表示,资本项下的开放一定要与汇率的弹性相协调,自由浮动的汇率是与资本项下开放完全协调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项下开放的程度如果超出了汇率弹性所能容忍的程度,将是非常危险的。
其实,中国官方对于人民币汇率的说法很明确,“软盯住”美元是危机期间“一揽子政策”的组成部分,“政策退出”只是时间问题,重点是如何挑选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