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体坛观澜:天才成长于深厚土壤

20.03.2014  13:12

国际象棋若想在我国走得更宽广,需要竞技层面的“冠军刺激”,更需要民间普及的细水长流与尚棋氛围的悉心营造

在国际象棋“棋后”侯逸凡的身上,常常有两个标签:一个是“天才”,一个是“兴化”。“天才”诠释着她的棋艺:年少扬名、三夺“棋后”、比肩男子,这些常人难以企及的荣耀,足以匹配“天才少女”的美名。“兴化”则意味着“梦开始的地方”:国象育人、全民尚棋、举城办赛,这座名不见经传的江苏小城,孕育出侯逸凡等一众好手。

或许正因如此,“天才”与“兴化”总能如期相遇。目前激战正酣的全国国际象棋个人甲组锦标赛,已是兴化第六次担纲东道主,侯逸凡也照例全勤出战,与众多男子高手比拼“最强大脑”。

平心而论,国际象棋在中国的发展,恰恰得益于“天才”的不曾断档。一个又一个“棋后”,不只打破了欧美棋手对国际象棋的垄断,而且延续着这项舶来运动的本土化辐射。然而,天才毕竟可遇不可求,将项目的腾达寄托于个体的闪光,终非长久之计。正如鲁迅所言,未有天才之前,须有培养天才的土壤。中国体育界,往往缺少培育土壤的耐心和勤力。

国际象棋尽管全球流行、拥趸众多,但在我国毕竟传入不远、根基尚浅,如兴化这般爱棋、懂棋、兴棋的城市为数不多。外来文化的隔膜、棋艺底蕴的薄弱、规则赛制的复杂、民间玩家的有限,让国际象棋的“中国化”面临先天不足,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推广与传播始终欠了点火候。

国际象棋若想在我国走得更宽广,需要竞技层面的“冠军刺激”,更需要民间普及的细水长流与尚棋氛围的悉心营造。不拘囿小圈子,方能成大气候,若如此,即便专业棋手的国际战绩有所起伏,背靠庞大的人才塔基,还怕出不了下一个侯逸凡吗?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