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体验式教学:强调操守升华感情共鸣

06.12.2015  11:05
原标题:“一年级”体验式教学:强调操守升华感情共鸣

  图片来自网络

  这是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他们所选择的专业备受大众瞩目同时也须通过社会更严格的选拔制度;他们不仅拥有先天的外表优势还兼具非凡的艺术天赋;他们的专业学习实践更多过于理论,他们未来的工作是在真真假假间游走;他们今日的角色是唯一的自己,他们明日的身份则是世间各种不同体态、不同职业、不同性格、不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人或物;他们未来是一名演员,现在是一名表演系进修生。

  而这是一档聚焦这类特殊群体的特殊节目,湖南卫视《一年级》大学季完整呈现上戏大一表演系新生的成长历程,真实记录普通学生蜕变成明日之星的演化经历。从播出的多期节目看来,《一年级》大学季不仅在担任着传播者的角色,也在做着教育者的工作。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以致用,节目期期都能引申出值得讨论的教育热点,本周,节目更是站在表演这一特殊的专业上,实践了著名戏剧教育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表演理论。

  “表演包裹情感” 《一年级》上演“体验教学”升华情感共鸣

  表演者的“圣经”——《演员的自我修养》一书为俄国-苏联杰出的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著,他也是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创始人。这个体系系统总结了“体验派”戏剧理论,强调“内部体验和外部体现这两个方面在表演创作中具有不可分割的统一性”,即演员要沉浸在角色的情感之中,发掘和体验每个角色经历的情感瞬间,这样创造出来的角色具有多层次和真实感。他的理论更是提出演员分为三种层次,第一种,不会演戏。第二种,“匠艺”,即外在动作神态已经被揣摩的非常神似。最后一种,真正演员。达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的,内部体验和外部体现的两者统一。可以说,目前国内大部分演员都处于第二种层次,比如,伤心就会放声大哭,生气就会捶胸顿足。如何向“真正的演员”靠拢关系到演员自我的修养,同时也与演员培养者脱不开关系。

  作为中国明日之星培育的摇篮,国内几大表演艺术院校都应在演员养成时期就灌输情感对演技的重要性。对于表演专业的大一初学者来说,基础的声台行表练习能让他们熟练掌握人物外在的相似,还不能教其感受内在的心灵体会,表演同样缺少“灵魂”。那怎样才能在表演中代入自己的情感共鸣,第一要有高超的情感调动能力,第二要有丰富的情感储备。而感受不可能无中生有,灵感更是来源于生活的启迪,对于将来要诠释大量不同角色的新晋演员来说,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扩宽自我的人生阅历似乎是迫在眉睫的事。在大学4年沉淀与积累的这段时光中,表演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广泛提供给学生多种体验机会,而不只是停留在书本理论的教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