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捧周恩来骨灰盒穿过十里长街?非邓颖超

14.10.2015  17:59

  核心提示:在周总理逝世后,有一个人,捧送总理的骨灰盒,细心安放、静静守护,以至后来穿过十里长街,护送着周总理走完他最后的伟大征程。他叫古今明,一位有着传奇人生经历的老人。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与印度总理尼赫鲁。 资料图

  本文摘自:《辽沈晚报》2009年12月02日第A10版,作者:佚名,原题:60年语录

  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远离开了我们。

  在周总理逝世后,有一个人,捧送总理的骨灰盒,细心安放、静静守护,以至后来穿过十里长街,护送着周总理走完他最后的伟大征程。

  他叫古今明,一位有着传奇人生经历的老人。

  1952年,新中国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

  古今明出生在河北保定,那个发生过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事迹的地方。父亲是武工队队长。1952年,年仅19岁的古今明因为“根正苗红”,被调入中南海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典礼局(后改为交际处),从事国家重大庆典活动的筹划和组织工作,由周恩来总理直接领导。能进入中南海,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就是坐着“喷气式”飞机上天了。

  当时的典礼局任务繁重。典礼局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开国大典,开国大典所有的筹划和组织工作都是他们局一手操办。遗憾的是古今明未能赶上。他亲自参与并主办的是1952年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刚刚成立而又积贫积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正面临着如何打开困难局面,向全世界证明自己的时刻,因此典礼局如何搞好组织策划十分关键。

  如何反映“和平”的主题,又能体现中国特色?当时他们确定以和平鸽为主题,以绿色为主调。在大会主会场,以世界巨匠毕加索画的和平鸽为会场的背景,同时会场的文件、房间的布置、各种餐具以及烟灰缸,都融入和平鸽的元素,甚至宴会的筷子,不仅镶嵌了景泰蓝,还在顶端设计成和平鸽的式样。就因为这样,还发生了宴会结束后,工作人员发现很多筷子不见了,原来是被外宾偷偷带回作纪念了的趣事。

  这次会议,展现了新中国风采,展现了各国人民主张和平、反对战争的决心,也大大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当时古今明还负责“名单”工作,21400多个名字,不许重,不许漏。一次又一次的重大会议和活动,让古今明练就了一个硬本事:两千多个中将、部长以上的人员名单,他全部都能背下来,而且每个人都认识。“没办法,如果不认识,进场的时候就不知道这个人是谁,就失礼了。”古今明说,“如果有外宾参加,那就更复杂了。

  因此每次审查名单都是个苦差事。排名单的时候,哪些按职位大小,哪些按字母排序,都有讲究。周总理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总是亲自审查。往往已经是深夜,总理不顾劳累了一天的身体,把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员叫去,一个一个名单审查,逐个逐个修改。一开始为了省事,古今明做了一个类似圆桌的大盘子,又做了很多名签,谁要来,就摆谁的名签。但是总理不同意这样的做法,要求必须打印出来,确保万无一失。

  典礼局的第二个重大任务就是国宾接待。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后,周总理的外交魅力赢得了各国的称赞,也因此打开了中国的外交格局。从那以后,众多亚非国家源源不断来访,典礼局的任务一个接着一个。据古今明回忆,光他参与接待过的就有50多个国家的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