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余华:你们不要对我期望很高 我已经很累了
昨天下午,北师大驻校作家余华入校仪式暨“先锋的道路:余华创作三十年研讨会”在北师大召开。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主任莫言出席仪式并发言,欢迎余华成为中心驻校作家,这是继贾平凹之后,第二位入驻北师大的中国作家。对于众人对余华的期望,余华直言,“你们不要对我期望很高,我已经很累了。”余华说,现在一直提醒自己,不要把自己的经验当做真理,永远不要放弃对真理的追求。
“我知道莫言所有的毛病, 他也知道我的,但是我们都不说。”
北师大文学院资深教授童庆炳曾是莫言和余华的老师,余华曾经是北师大的校友,还完成了硕士论文《文学是怎样告诉现实的》。童老师说:“很多人认为余华30年的创作道路是从先锋派到写《活着》时的现实主义,但是我今天重新读完他的硕士论文之后,我这种感觉淡了,余华关于文学的观念理论,对文学真实的理解,是一贯的,从80年代开始一直到现在,文学观念没有变。他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文学现实。”
余华先自曝自己上学的时候曾模仿过莫言的签名,又说自己是顶替苏童来的(因为本来余华准备9月入校,3月是苏童)。在余华的记忆里,第一次海湾战争爆发那天,正好是他毕业,他在2年半的时间里成为童老师的学生,有着很多难忘的故事。“我和莫言住在同一个宿舍,我知道他所有的毛病,他也知道我的,但是我们都不说。”至于自己驻校以后的具体工作,余华说还不清楚,但肯定会涉及到和学生的交流。
在简单的仪式之后,批评家张清华、张新颖、张柠、白烨、诗人欧阳江河等对余华30年创作道路进行了研讨。莫言也鼓励大家自由发言,“今天我们非常愉快地对余华号脉,虽然他身体非常健康,但不论再杰出的作家,创作30年还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当然辉煌的成就,大家也可以说。”
余华的自由和任性让很多人印象深刻,在座的很多和余华接触过的批评家都能讲出一段与此有关的小故事。他和陈晓明拍过桌子,因为对文学观念的争论,但转眼就没事了。张新颖是第一个写余华小说评论的批评家,他说和一个作家一起成长30年的经历非常奇特。至今仍然有很多人对《兄弟》的下半部和《第七天》有很大的争议,张新颖说,“很多人认为,余华从大道走到了岔道上,但我觉得挺好,岔道就岔道吧。不怕污泥浊水,到了文学里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东西。”
诗人欧阳江河从一个诗人的角度认为,“余华一直保持先锋的姿态,他堪称典范。余华一直在坚持,坚持文学的先锋性,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骄傲。有一些作品大家有不同看法,但是总体而言,堪称伟大,随着时间的消失,这个地位会更明显。”70后批评家则用文学“男神”“偶像”来形容余华今天对青年一代的影响,“余华的吸引力在于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不断带动中国读者、批评者继续思考的领跑者。”
对于很多批评家对他提出的更高的期望,余华说,“不要对我期望很高,我已经很累了。我已经到了这个时候,我该提醒自己不要自以为是了。”余华说,去年,他的儿子从美国回来和他做了一次推心置腹的交流,他才21岁,他说自己不喜欢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因为他实在不明白为什么他要拿妓女的生命去换学生的生命,所以这也是这部电影在欧美失败的原因。
后来,儿子话题一转,和余华说,罗素曾在接受采访时对1000年以后的人类说了一句话,罗素的意思是,1000年之后的人类也永远不要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同时,他看到张艺谋的一个采访,张艺谋说拍到妓女代替学生去死的时候,自己特别感动,儿子警告余华,“张艺谋把个人的嗜好当成真理了,你也差不多到这个年龄了。”所以,余华一直提醒自己,自己的经验、嗜好不一定是正确的,“虽然这句话说起来有点庸俗,但是,永远不要放弃对真理的追求。”
文/本报记者 罗皓菱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