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与诺奖:胡适林语堂曾获提名 鲁迅婉拒

11.11.2015  15:28

  在每年揭晓诺贝尔文学奖之前,有关该奖项的获奖名单一直备受关注。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之前,一条新闻引起了众多读者的目光:今年,中国有多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王安忆、章诒和、方方、贾平凹、阎连科、苏童、阿来、张悦然、张一一。从成名已久的老作家到初露头角的新生代,人数之众,范围之广,远超历年。

  在热闹之余,也有不同声音。在这份“提名名单”出炉后,作家方方通过媒体明确做出了回应。在媒体报道中,方方说,她也注意到网上相关消息,无论从诺奖评选程序看,还是她被提名的可能看,这都是不可能的,她对此只当个笑话看。

  提名名单50年后才能解密

  其实只要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过程稍作了解,就会明白,关于“提名”的事儿还真只能“当个笑话看”。

  1895年,瑞典化学家、工程师诺贝尔在去世前一年立下遗嘱。在遗嘱中,他捐出三千一百万瑞典克朗,并委托遗嘱执行人进行安全可靠的投资;以这份资金成立一个基金会,每年将基金所产生的利息分成五等分,奖给在前一年度中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获奖人不论国籍,不管是不是来自斯堪的那维亚”。

  具体到文学奖,诺贝尔特别指出要授予在文学领域创作出“朝向理想方向”的“最杰出作品”的人,而这个奖由“斯德哥尔摩的学院”决定(遗嘱原文是 the Academy in Stockholm)。有意思的是,当时还没有这样的学院,经过商讨,“斯德哥尔摩的学院”被定为瑞典学院。

  瑞典学院成立于1787 年,它本身就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学院。评定诺贝尔文学奖,是这个学院的新任务。瑞典学院有18位院士,院士又是终身制,去世后才能递补。如何靠这18位“老翁”评出符合遗嘱精神的作家?为此,他们为诺贝尔文学奖设计了一个周密的评选程序。

  首先是提名人推荐作家名单,也就是所谓的“提名”。

  并非任何人都有资格作为诺贝尔奖提名人,具有提名资格的是四组人:第一组是瑞典学院和其他相关学院、研究所和学会的成员;第二组是大学里面的语言学和文学教授;第三组是曾经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第四组是在本国文学创作界有代表性的作家协会、笔会等的主席。同时,第一组和第二组所涉及的提名人(瑞典学院的院士除外)必须受到瑞典学院的邀请才能提名。

  接下来是初选。每年的2月到5月,由3位到5位(目前是6位)院士组织一个诺贝尔委员会,从每年收到的二百份左右的申请(今年是259份,198位候选作家)中选出15至20人。5月底,这个名单还要缩短为4至5人,现在通常为5人。

  之后,诺贝尔委员会会把最后选定的5位作家的入选作品发给瑞典学院的院士们,让他们利用6月到8月漫长的暑期时光读这5个人的作品。9月,院士们进行最后的讨论,10月,投票并宣布结果。

  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有一项尤为重要。那就是,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和评选情况的保密期为50年,保密期届满后才会公布提名名单等有关细节。目前,从诺贝尔奖官网上查询,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名单只公布到1964年。

  这也意味着,在不排除相关人士主动“解密”的情况下,如果要核实新闻中提到的这些作家是否被提名,唯一的办法是等50年之后通过诺贝尔奖官网公布。由此可见,最近几年诸多媒体提到的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名单”,其真实性确实值得怀疑。这也无怪乎方方“只当个笑话看”。

  不过,很多人会问,既然提名名单50年之后才能公布,那为何国内外有不少媒体言之凿凿地说日本作家村上春树“陪跑”七年呢?这源于另一个名单:英国立博博彩公司开出的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在这个榜单上,村上春树连续几年皆排名前列,但每次都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

  2012年8月,立博公司的赔率榜上,村上春树以1赔10的赔率排名第一,排名第二的正是当年的诺奖得主——莫言,莫言当时的赔率是1赔12。

  2015年10月,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之前,立博最新的赔率榜上,村上春树排在第二,排名第一的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这位白俄罗斯记者最终成为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因为立博的博彩名单与最终的文学奖得主有极高的重合性,这或许也是有人将立博的博彩名单误当作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名单的原因之一。

  另外,需要提及的是,在国内媒体盛传的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作家中,只有阎连科以1赔50的赔率位列赔率榜末尾,其他几位作家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赔率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