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诺奖作家莱辛:一位激情的文学领航者
多丽丝·莱辛(资料图)
多丽丝·莱辛 (Doris Lessing 1919.10.22-2013.11.17),英国女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有《金色笔记》等,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
多丽丝·莱辛去世了。2013年11月17日凌晨,94岁的她在伦敦家中平静睡去。如果将文学比作一艘航行在未知海域的老船,那么莱辛的离世,意味着我们失去了一位激情与远见兼备的领航者。
在近70年的创作中,莱辛极大地拓展了文学的疆域——从殖民主义到太空歌剧,从种族问题到心理疾患,从女权运动到恐怖分子,从青春骚动到社会福利。当大多数当代作家埋首于自己熟悉的书房,莱辛的目光却同时观照着幽微的人性与遥远的星际。
在近70年的创作中,莱辛一直坚信,在投入文学之前,必先投入人生。她曾一度加入共产党,也曾走在反军备竞赛的游行队伍里。苏军入侵阿富汗时,60岁的她亲赴难民营慰问。她还曾是Myspace上最年长的个人网页版主。她绝不画地为牢,也从未自怜自艾,毕生燃烧着探索的激情。所以,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辞里准确地称呼她为“史诗作者”。
动荡的人生经验塑造了多变的莱辛。她1919年出生于波斯(今伊朗)的一个英国人家庭,6岁时随父母迁居南罗德西亚(今津巴布韦)。父亲一事无成,母亲独断专横。她的童年充满压抑、矫饰与反抗。14岁时,莱辛因为眼疾辍学,从此再没有受过正规教育。15岁,她挣脱束缚投身社会,做过保姆、接线生和抄写员。不到20岁,她就草草结了婚,生下一对儿女。几年后她又告别家庭,投奔一个左翼读书俱乐部。在那里,她再婚,生子,又离婚。1949年,26岁的她带着“莱辛”这个德国姓氏,以及两岁半的小儿子回到英国。
动荡也塑造了尖锐的莱辛。1950年,在敲遍了英伦各个出版社的大门后,她的首部小说《野草在歌唱》终于面世,并获得了极佳的评议。因为作品咄咄逼人的锋芒,南非当局限制她入境,直到上世纪90年代方才解禁。在不少作品里,莱辛极其出色地剖析了两性关系。然而当女权主义者视她为精神上的领路人时,她却斥责女权运动走进了死胡同,变得思维懒惰,宗教味儿十足。她拒绝英国王室颁发的女爵士封号,因为她觉得“太喜剧”。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将《金色笔记》列入了《西方正典》,但他无法阻止晚年的莱辛径直闯入通俗文学的领地,去写那些在他看来不入法眼的科幻小说。真正的创作者意味着绝不自我设限。
绝不自我设限,这不仅是莱辛的艺术源泉,也是她对人类精神的看法。她曾经表示,自己被贴上了一切可能的标签,却从未有过任何改变。那不曾改变的事物,就是莱辛对探索与冒险的坚定信念。
正是凭借这一信念,莱辛以怀疑、批判与冲击的态度对待现存秩序。种族的秩序、国际的秩序、阶级的秩序、性别的秩序、观念的秩序,乃至太空的秩序,都必须在她的作品中接受审视。无论是哪部小说,书写的是什么题材,莱辛都试图把她笔下的人物从暴力的迷恋里唤醒,将他们从秩序的幻觉中解救出来。在文学里,她是面向未来的观念解放者,是被动、怯懦和保守的致命天敌。她不仅想匡复,更想再造。
而这一切,都是通过非凡的才华来实现的。她的好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J. M. Coetzee)曾经批评莱辛写得太快,修改太少。同时又衷心承认,莱辛是“当代最富远见的作家之一。”是的,莱辛将细微的心理与炽烈的情怀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自由与代价都无比真实的未来。在这个世界中,少有温情脉脉,多见豪放粗粝。
莱辛离世了,文学的探险或许暂缓,但航程不会停止。就像莱辛说的那样,“不管文学是否能实现任何目的,我们还要继续。”(西闪)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