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星:今天的“苹果”落地砸醒了谁?

21.04.2015  11:13

  近日,《人民日报》刊发一篇评论文章《“苹果”背后那行字》,再次讲述了“中国制造”的尴尬处境。文章说,在“苹果”产品的背后,印了这样一行英文——“DesignedbyAppleinCaliforniaAssembledinChina”。翻译过来就是“加利福尼亚苹果公司设计,中国组装”。文章认为,尽管这只是一个客观表述,但这样的刻意强调值得我们深思。

  正如几百年前的一只苹果砸醒了牛顿,今天的此一“苹果”砸醒了每一个中国人。如果我们仍旧陶醉在“世界工厂”的盛名里固步自封,那么,我们的国民经济将永远被处于产业链末端的廉价代工厂拖住后腿。

  当今的中国,已经是当之无愧的制造大国。从技术上来说,我们已经完全有能力生产出享誉世界的高端产品。但令人尴尬的是,我们能生产出好的产品,却难于打造出好的世界品牌。世界品牌的竞争力在于其独特性,可能是产品外形的创新,也可能是产品性能的优化,说到底,这样的品牌竞争力实际上还是创新力的竞争,是一种打破旧有思维的勇气,也是一种突破自身现有发展能力的智慧。那么,我们该如何提升自我创新能力?今天砸下的这个“苹果”又该引起谁的思考呢?

  企业家:做企业为的是什么?

  日前,经济学家许小年在今年的中国服装论坛上演讲时说,和国外的企业相比,中国企业之所以创新能力低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企业家内心世界的空虚。究其根本,则是个人价值观的严重趋同。笔者认为,许小年教授的话值得引起每一位中国企业家和创业者的深思。而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做企业究竟为的是什么?当然,企业的根本目的是钱,是利益。但笔者认为,企业的根本目的并不等同于企业家的人生终极目标。比如乔布斯,我们之所以记住他,并不是因为他创造了几位数的财富,而是因为他用智慧改变了世界。企业家追求金钱固然无可厚非,但更重要的是追随自己的心,用心去创造独一无二的产品,去实现人生价值,乃至去改变世界。而当前中国的大部分企业家仍然以金钱作为终极目标,在这种功利的价值观的驱使下,企业必然着眼于或成本低、或风险小的项目,必然要靠不断地扩大规模来占有市场,也必然造成一窝蜂式的扎推模仿。最终,丧失了创新能力的企业即便规模再大,也必然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走向衰败。因此,企业要自主创新,领导者最为关键。正如许小年教授所说,“要想你的产品有特性,必须人有个性。没有个性的人,他做不出有特性的产品”。

  教育者: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如果我们把企业的创新无力完全归咎于企业家的个人原因,显然是有失公允的。毫无疑问,在企业家创新能力低下的背后,实际上是整个民族创新意识的淡薄。而提升全民创新能力,教育应承担最主要的责任。中国式的“填鸭”教学法和残酷的题海战术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历来饱受诟病。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教育制度尚不完善的客观现实,而另一方面则是教育者的理念有待提升。多年来我们一直对教育改革千呼万唤,这固然是一件根本大事,但高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不可替代。笔者认为,对于应试教育我们应辩证、理智地看待。如何在这一不健全的教育制度下最大可能地培养出健全的人才,是当前的教育者亟需思考的问题。其实,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非完全对立,如果我们能够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上多下一些功夫,我们未尝不能培养出既高分又高能的创新型人才。

  决策者:如何营造创新氛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推动经济转型、释放社会活力,创业创新的热情迸发,新业态新模式如同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孕育着更多的新品牌。而“苹果”背后的那行字,提醒我们距离真正成长为创新型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实现全民创新,让创新的概念深入到每一个人的思维意识中,需要政府大力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浓厚氛围。要建立完善的创新评定和激励机制,为大众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导向;要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和鼓励力度,为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氛围;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创新者的合法权益;要带头实现创新,在深化改革、社会管理等各方面使用新点子、尝试新方法,营造积极活跃的创新氛围;要加快推进教育改革,改变当前死板的教育模式,培育思想自由、独立自主的创新型人才;要积极畅通渠道,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我们不甘心永远处于“苹果树”下,我们期待一个全民创新的时代,期待一个拥有强大的品牌竞争力的中国,期待这个庞大的“世界工厂”能够早日转型为“世界市场”,期待更多更好的“中国设计”走向世界舞台。而这一切,需从创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