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鹰潭铜产业转型

19.03.2016  11:11

  在位于鹰潭高新区的鹰潭江南铜业有限公司厂房内,企业自主研发的磷铜球生产设备——6台上引炉和15台铜球机正开足马力,一颗颗圆润光洁的磷铜球源源不断地从铜球机的“嘴巴”里“”出来。而在厂房另一端,曾经为企业带来丰厚收益的粗铜加工设备,只能静静地躺在那里,属于它们的黄金岁月已经远去。

  江南铜业销售经理徐一特告诉记者,目前,公司的磷铜球产量居省内第一、全国前五,越来越多的订单让现有的生产线忙不过来。可在几年前,以粗铜加工为主的江南铜业只有一条生产线,但就这一条生产线也只能“吃一顿、饿一顿”,处于半停产状态。

  是什么原因让半停产的江南铜业重现生机?答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近年来,受铜价持续下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铜产业在寒冬中艰难前行。一方面面临着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却又无法生产或提供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中高端的、品质优良的、性价比好的产品和服务。这是许多铜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但在鹰潭工业的主战场——鹰潭高新区,这片铜企业高度集中的土地上,不少铜企业却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了有效供给,使供给结构更好地适应了需求结构,企业也得以走出寒冬,迈向春天。

   从粗加工到精深加工

  前几年,大量铜企业从事粗铜加工,由此带来的产能过剩、产品积压、产销不对路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生存发展。

  改革势在必行,鹰潭的铜企业选择的改革路径之一便是从粗铜加工转向铜的精深加工。

  “江南铜业最困难的时候,粗铜产品积压了上千吨,价值5000多万元。”徐一特告诉记者。在鹰潭高新区的引导下,江南铜业经过认真的市场调查和研判,减少或停止粗铜加工,转向具有更高技术含量和更大市场潜力的磷铜球生产。这是一次从产业链的中端转向产业链终端的尝试,其产品附加值比原来粗铜加工增加了数十倍。

  和江南铜业一样,同处鹰潭高新区的江西广信铜业股份有限公司也尝到了产品向精深加工延伸带来的甜头。广信铜业董事长兼总经理黄四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最初从事高精度无氧银铜合金杆加工,每吨的加工费约为1500元,但经过挤压、拉拔、冲片、排片等程序后,其终端产品换向器片的加工费可以达到每吨1.3万元。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终端产品并非是谁都能生产出来的。“同样的市场空间,别人无法供给,也就意味着你可以提供更多的供给。

   从卖产品到卖技术

  高端的、优质的产品从来不缺乏市场。如何将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资源要素从已经饱和的低端市场中释放出来,以应对高端市场需求呢?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问题。江南铜业和广信铜业不约而同地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科技创新上。

  2015年,在鹰潭高新区帮助下,江南铜业投入近200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和科研创新。科技创新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磷铜球生产成本降低了30%至40%,单位能耗降低了10%以上,成品率从原来的80%提高到现在的99.9%。

  广信铜业的科技创新之路有着与众不同之处。黄四龙告诉记者,广信铜业依托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把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投向科研创新,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不断研发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如今,企业自主研发的智能排片机不仅应用于自己的换向器片生产线,还卖到了国内外市场。企业先进的模具设计制造能力,也吸引了越来越多来自周边铜企业的模具设计制造订单。广信铜业已经从卖产品转向了卖技术、卖服务。

   从同质化竞争到个性化定制

  如何从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满足多样、升级的市场需求,是当前同质化竞争严重、市场空间受到挤压的铜企业亟待跨越的一道沟壑。无疑,个性化定制是避开同质化竞争的一剂良药。但是,如何做到个性化定制呢?

  广信铜业依托先进技术,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需求,采取差异化的产品服务,实现了个性化定制。当然,并非所有企业都能拥有高精尖的技术,都能通过先进技术实现个性化定制。鹰潭市众鑫成铜业有限公司则给众多中小铜企业提供了另一种发展样板。

  专注于做铜线的众鑫成铜业规模算不上大,技术也算不上顶尖,但这几年发展速度相当快。“技术不一定要多精深、多先进,但一定要有特色、要贴近市场。”众鑫成铜业董事长孙晓风说。

  在众鑫成铜业的生产车间,一根根铜丝被拉出来。这些“长相”相似的铜丝,有些是铜包铜镀锡线,有些是铜包钢镀锡线。生产这些复合材料和生产裸铜线相比,并没有过多的技术要求,却精细地区分了市场需求。孙晓风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普通的鼠标线,若用裸铜线价格更高,但用铜包钢线不仅不影响性能,反而具备价格优势。“这就是区分市场需求进行的个性化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