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丁乔:供需不对等折射农村电商发展软肋

14.04.2015  12:10

  “最大瓶颈可能是供应量的不足,而不是销售。”清农公司副总裁陈百方说,该公司在去年“双11”就卖出了857万只清远鸡,至今还有差不多70%没供货。而该公司制定的计划,是在2018年后实现年售3亿只,这相当于当前清远鸡年产量的六倍左右。(据4月13日《南方都市报》报道)

  清农电商成立的时间恰逢去年“双十一”前夕,算是精确地抓住了“入市”时机,一个“双十一”就卖出了857万只“清远鸡”,“疯狂双十一”,买家疯狂,卖家亦疯狂。“互联网+”给农产品销售创造了无限可能,给农村生活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于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在基于物流的情况下,打通了农产品与消费者的直接通道。“疯狂”的背后问题却不少,对于农村电子商务而言,物流是普遍存在的最大障碍,但是更大胆的软肋不是物流,而是农村电商发展的思路问题。

  “一天卖掉上千万只清远鸡”的神话上演后,阳山县江英镇代表清远市随即打出了打造“农村电商第一市”的口号。淘宝来了,“天量”订单与日俱增,32个淘宝村级服务站拔地而起;京东来了,“京东帮服务店”打通了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这些客观环境的改善的确给江英镇的农产品电商销售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订单增多了,连最大的颈瓶——物流问题都解决了,按理说不存在供需不对等的问题。但是问题还是出现了。

  去年十一月份的订单,至今也只发货了30%,还有70%的买家还没有吃到“清远鸡”;与此同时,合作社计划在2018年后每年销售3亿只“清远鸡”,按照当前4500万只为基础,每年增加8000多万只的养殖规模,仅增量就是当前的2倍。虽然有“电商第一村”“打气”,但是这样的发展规模和无视当前存在的问题,无疑是提前结束未来的发展目标。

  清农合作社有三个潜在的问题是没有考虑的。第一个是为何会出现供需不对等的问题,显然在进入市场时没有对自身的市场承载能力进行分析和判断,到底自己的存量能够应对多少市场需求。第二,在遇到市场需求大于存量货物时,并没有进行调控,而是继续“销售”,等于是在卖“概念鸡”,直接导致订单变“库存”,积压的不仅仅是订单,还是诚信度的挑战。第三,对未来市场估计明显过大,当前订单积压也不过是600万只,每年新增的都远超当前的订单2000万只,并且还以每年8000多万只的速度增长,光看当前的数据就能确定明年、后年和再后年的销售量?清农合作社还是没有把账算明白。

  清农合作社还忽略了一些风险因素。第一是因订单积压而无法交货带来的“亏损”,这个亏损不单指营利亏损,同时还有名誉亏损,电商交易诚信是最大的基础,如果一旦诚信被质疑,网店直接倒闭也不是不可能的。第二个是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变化,与日俱增的生产量是否就是市场的需求量?我看未必,合作社只看到了“双十一”带来的巨大效益,而忽略了其它时候的市场需求量。第三是产品的可复制性,“清远鸡”也不是出了江英镇就养不活了,如果“清远鸡”一旦被市场复制,那么可能直接带来滞销的风险。第三是,“鸡还在蛋壳里”是极其危险的销售方式,在有限母鸡的基础上,谁能保证孵化不受影响?卖家禽跟卖电脑不一样,电脑按图索骥流水线生产就可以完成,而家禽对气候、环境、喂养等都有严格的要求,还不包括出现大面积死亡的情况。

  因此,如果是没有建立在对市场和客户科学研判基础上的供不应求并非是件好事情,这也直接折射出了农村电商发展的软肋。开网店没问题,物流支持没问题,政策和资金也没有问题,就是缺乏对市场的预测和对客户需求的准确把握。要解决这问题,正如黄子荣所说,“这个过程还比较漫长,需要各种资源的整合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