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住水土,留住幸福
在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背景下,如何处理好开发建设与水土保持之间的关系?作为全国水土保持改革试验区,赣州市找准农业产业发展与加强水土保持的结合点,坚持“山顶戴帽、山腰种果、山脚穿鞋”,探索出了“水土保持+”的治理新模式。请听江西台记者占伟、通讯员沈汉华采写的录音报道:《保住水土,留住幸福》。
早春三月,赣南大地处处和风细雨。在上犹县茶叶专业村,清澈的河水蜿蜒穿过。岸边的一块警示牌格外醒目:园村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曾经约占土地总面积的1 /4 。2006年7月26号,一场特大暴雨来袭,由于河道淤堵,园村河在此决口,水土流失1万多吨。76岁大爷罗光忠见证了水患之苦(出录音):
“水土流失造成的后果,河道很小,(涨水时)一片汪洋大海,什么东西都在里面,猪、狗、老鼠这些东西,相当污染。”
痛定思痛,当地努力找准农业发展与水土保持的结合点。上犹县水土保持局局长薛家煜(出录音):
“原来种茶还是比较原始的,现在我们保护性地开发,配套的水保措施跟上,然后施有机肥,茶叶的品质提高了,同时不造成水土流失。”
在实际操作中,赣州市摸索出“山顶戴帽、山腰种果、山脚穿鞋”的经验。当地“土专家”赖守璜(出录音):
“山顶戴帽就是山顶上面一部分保持植被;中间开发果带,种茶叶、经果林,在果带里面,开一条条的竹节沟,把雨水全部蓄积在竹节沟里;山脚穿鞋就是山脚下植被保存起来。”
在实践中总结的土方法加上科学的水保措施,让水不乱流、肥不乱跑、泥不下山。良好的示范效应推动了水保理念不断更新。赣州市水土保持局局长何世林(出录音):
“转变治理模式,把水土保持跟当地的经济发展,包括生态农业、精准扶贫、观光旅游紧密结合起来。”
在赣州柏水寨景区,虽然投入的水保资金只有130多万元,但是撬动了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等其它涉农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达2600多万元,近20倍的杠杆效应充分发挥了水保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赣州金溪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密(出录音):
“夏天干旱的时候,有滴灌、竹节沟,水可以保持的到,对树的存活率,包括果这些就更好,产量最起码提高20%左右。”
水保项目发挥了经济效益,才可持续。被水利部列为全国水土保持改革试验区的两年多时间里,赣州市完成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面积1924平方公里,完成废弃矿山恢复治理面积2.5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2%,主要河流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在98%以上。“水土保持+”的治理新模式得到了业内肯定。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副主任宁堆虎(出录音):
“传统的水土保持,它的目标是控制水土流失,是服务自然、服务生态的。但是这里实际上它突出的理念,就是围绕着人的需求部署水土保持措施,关键是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当地的经济发展能更好的契合,它的效果会更好,更能被当地政府所接受,也更能促进老百姓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