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荣芳:保护方言,进课堂之外有更多选择

24.01.2014  16:09

  上海市教委将全面启动上海话教育体验试点,今年先行试点20所幼儿园。根据国家规定,上课时间必须使用普通话,因此,这些幼儿园将尝试在课间游戏时间推荐使用上海话进行交流,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们能从小习得上海话。(1月23日北京晨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的重要性,在于其代表一方水土一方人的语言习惯,在于传递温暖,传承当地文化,在于可以丰富我国语言文化。每一种方言都传递着浓浓的家乡人的信号,特别是对于出门在外的打工一族,能听到熟悉的方言,也会感觉离家近了一步。

  为保护方言,我国各地相继有了各自的提议或是规定,从中,我们发现一条规律,对方言的重视,跟当地经济的发展成正比。比如,2012年,厦门政府成立了一个专门小组,负责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五年内要在全市普及“闽南语进中小学课堂”项目,并选择了18所小学,10所幼儿园进行闽南语教学试点;湖南省政协委员彭泽润向省政协十届四次会议递交了《保护和发展“正在消失的长沙话”及其方言》的提案,呼吁采取措施挽救长沙话及其方言文化;现在,上海一些幼儿园将尝试在课间游戏时间推荐使用上海话进行交流,都是出于保护方言的目标。

  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相对来说,外来人口多,交流中使用普通话的居多,因此对于当地方言的冲击,自然是比经济欠发达地区更迫切。

  但是,必须明确的是,外来人口多,意味着外来人,尤其是孩子讲当地方言比仍然成为难题。随着我国户籍改革大方向的明确,各发达城市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的重视,全国去二元化趋势势在必行。外地孩子必然会有所增加,而外地孩子讲的一般都是普通话,对当地方言自然是陌生的,因此,在课堂教学,无论是幼儿园还是中学,都会有只会讲普通话不会讲当地语言的孩子。

  而如果过度要求孩子讲方言,必然对很多外地来的孩子造成影响。各地教育不均已经是很严峻的问题,倘若再在教学语言上设槛,教育有失公平必然加剧。

  所以在保护方言的问题上,除了考虑当地的方言,更不能落下的是当地众多的外来学生。推广普通话已经多年,作为母语已经习以为常,在一些地方,普通话并不是很理想,在中小学,甚至在一些市级单位,普通话都未能普及。在这种情形下,又出现了课堂上用方言教学的论调,这是舍本逐末。

  所以,在涉及方言教学的过程中,如何不增加孩子的负担,不加剧教育不公,还是需要把握一个度。比如,在家里可以推广建议教孩子讲方言,可以开设童谣课,主流是普通话,但是可以教受方言,让一些有趣的方言进入孩子们的视野,有兴趣孩子们必然会去学,但是用方言授课,游戏啥的,还是省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