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产品设计不仅要看利润率 还要看资本回报率
被认为将全面影响保险行业的偿二代正处于试运行期
精算师:保险产品设计不仅要看利润率 还要看资本回报率
在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投资水平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经营偏理财型的保险业务对资本的要求比风险保障类的要高一些
某外资寿险公司总经理对《证券日报》记者称,公司主打的高端医疗险产品利润率只有3%-5%,但其很愿意继续做下去,原因就是产品在偿二代下的资本要求低,综合来看,股东的资本回报率不低。
正在试运行的偿二代已经对保险公司的经营产生影响。至少在产品设计阶段,资本消耗是不少保险公司要兼顾的因素。“现在在设计产品的时候,都要看一下偿付能力要求,期限长短、风险暴露情况怎么样。”某大型寿险公司产品精算部总经理王聪(化名)对《证券日报》记者称。而在此之前,准确地说是“偿二代”试运行之前,保险公司设计产品更多考虑的是利润率。
但是,实际经营过程中,偿付能力的影响因素复杂得多。王聪认为,如果一家保险公司股东有资本支持,自身风险管理和投资水平也跟得上的话,即使在偿二代的规则下,他们倾向的业务也很可能还是偏重于理财的短期型保险业务。
产品考虑资本消耗
“过去是负债驱动型的,根据业务多少计提资本,跟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投资水平没太多关系。”王聪称,偿二代下,公司在设计产品的时候,都要看一下偿付能力要求,期限长短、风险暴露情况怎么样。
偿二代,是我国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的第二代制度体系,被称为“中国风险导向的偿付能力体系”。保监会主导行业用近三年时间研究制定了偿二代制度标准,从今年开始保险业进入偿二代试运行过渡期,保险公司每季度须向保监会报送偿二代下的公司偿付能力情况报告。与作为现行监管依据的“偿一代”对保险公司最低资本要求则仅与业务规模呈正相关关系不同,偿二代对保险公司的资本要求是与风险挂钩的,被认为将对行业形成全面影响。
中再产险精算与风险管理团队在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称,在偿二代“风险导向”的新环境下,保险业可以像金融投资不仅关注收益也要考虑风险一样,用“风险—收益”的角度来管理自己的业务组合。在这种情形下,保险公司要关注业务利润与风险资本的比率,即“风险资本回报率”指标。
报告举了一个简单例子解释。比如一家保险公司面临业务A和业务B可供选择承保,业务A和业务B能够带来的保费收入均为100万元,两者的费用率都是40%,A的平均赔付率是55%, B的平均赔付率是50%,这样,可以看出业务A的利润率只有5%,而业务B的利润率是10%。似乎,该保险公司应该选择业务B。
不过,尽管业务B的利润率高,但由于伴随着高风险,业务B需要的风险资本是60万元,而业务A需要的风险资本仅为20万元。此时,从业务利润与风险资本比率的角度看,业务B的风险资本回报率是10/60=16.67%,而业务A的风险资本回报率是5/20=25%。因此,实际上,该保险公司选择业务A在“风险—收益”效率上会更高一些。
理财型业务更耗资本
王聪解释称,偿二代下,理财型业务的资本消耗多,是因其在分子项、分母项两方面都对偿付能力充足率结果有影响。
在分子端的净资产上,偿二代下长期保障型产品的负债重新计算后比会计报表的负债低,而短期理财型产品的负债重新计算后比会计报表的负债高,相当于短期理财产品会吃掉一部分净资产,导致分子变小,拉低偿付能力充足率。
在分母端的最低资本上,短期理财型产品的资产和负债的利率风险的相互抵消性不佳,会导致利率风险暴露的可能性增大,因此,短期理财型产品资本计提要求更多,分母变大,也影响偿付能力充足率。
只能说,在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投资水平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经营偏理财型的保险业务对资本的要求比风险保障类的要高一些。
他举例称,比如A公司的投资收益率长期平均水平是高于B公司的,A做理财型产品也可能是偿付能力高的,因为A投资收益高,净资产可能更高,可以做大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分子项,这时候的资本要求不一定比B高。
保障型业务不易上量
基于上述分析,王聪认为,即使在偿二代的规则下,倾向的业务也很可能还是偏重于理财的短期型保险业务。
在偿一代的监管规则下,保险公司推出产品更多的考虑因素是盈利情况。而部分寿险公司重视理财型业务的原因在于,尽管此类产品的利润率较保障型产品明显偏低,但由于其更容易上量冲规模,因此,有量的支持,总体上,理财型业务的经营利润还是会高于保障型产品。
某中小型寿险公司副总经理也对《证券日报》记者直言,作为小型险企,他们根本没有考虑业务布局的“资格和余地”,“即使放开了卖(产品),我们的资本金也是够支撑所能卖出的最大量的。”
他说,公司推出的理财型保险产品利润率在1%以内,而保障型产品的利润率达20%-30%,考虑到现在保险行业的盈利情况不错,公司网点、渠道有限,加上保障型产品不容易上量,因此从目前看,公司还将主打理财型保险的业务。(见习记者 刘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