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饶全市保障房开工建设超5万套

21.11.2013  17:40

    近年来,我市在“居者有其屋”这一民生棋盘上频频落子,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形成了“三房并轨、五方并兼、租补并行、租售并举、建管并重、政企并联、宽严并济、奖惩并施”的上饶模式。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新建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共计812.8 万平方米、14.26万余套。全市已有28329户中低收入家庭实现了“住有所居”,有90765户家庭享受了廉租房租赁补贴,有效解决了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问题。

    今年是保障房开工建设最多的一年

    据了解,截至七月底,我市列入省任务的保障性住房和城市棚户区改造任务已开工建设17011套,开工率达84.36%;基本建成14144套,竣工率达75.6%,列入市追加任务的已开工25230套,开工率达50%。年初,市政府以签订责任状的形式,第一时间将省政府下达我市2013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在此基础上,我市又自我加压再新增开工任务 1万套,作为市追加任务下达,并要求与省任务同部署、同落实、同督查。今年全市共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总任务超过5万套,创历史之最。

    在保障性住房大面积开工的基础上,我市针对不同收入水平的保障对象,采取租、售、补等保障形式,把城镇家庭不同年收入层次的住房困难户,分别纳入了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政策保障范围。同时,大力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向郊区(市)县及其乡镇延伸,近几年来,陆续把符合当地规定的廉租住房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均纳入廉租住房保障;针对进城务工人员,也相应纳入保障范围,使其无论定居在农村,还是外出在全市城镇务工,均能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住房保障。

    多方建设 扩展房源

    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重、工期紧、要求高,单靠各级政府作为建设主体是不够的。我市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如学校、医院等国有企事业单位,利用自有土地规范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并鼓励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开发区、产业园区管理机构,按照统筹规划、集约用地的原则建设公共租赁住房。为此,我市在建设方式上进行了创新。一是收购。按照“房型符合政策要求,政府出资享有产权,分配权归住房保障部门”的原则,在去年成功收购晶科能源有限公司1674套员工宿舍作为公租房的基础上,今年将这一收购方式推广到具备条件的县(区)。目前,已有鄱阳、余干、上饶等县收购公租房近千套。二是合作。通过提供优惠政策,落实上级补助资金等措施,进行了与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保障房的探索。今年在博能集团、奥德电子、上饶师院等企事业单位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4350套。三是改造。通过改建闲置办公房、厂房、直管公房等措施,增加保障房房源,缓解新建压力。仅广丰县就改造直管公房500余户。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建设保障性住房。今年,玉山、余干、婺源等县将2300套任务落实到了人口和住房保障对象较多的大乡大镇。

    “五有”管理方便群众

    我市发挥社区居委会、房管员、物业等的作用,探索出一套“五有”保障房管理模式,即:一有入住教育。街道及社区居委会举办讲座、发放宣传册,向入住家庭宣传保障性住房相关政策和小区住户文明守则;二有入住档案。将入住家庭住房、工作和其他有关信息建立入住档案;三有物业管理。保障性住房小区全部实行物业管理服务,其物业服务收费按同等级普通商品房标准70%收取,不足部分由当地财政补助,或从小区商业设施的租售收入中贴补;四有帮扶服务。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在招聘人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所服务小区内的城市最低收入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成员从事物业服务;五有基层组织入驻。在保障性住房小区建立基层党组织、社区管理机构、警务室等,巩固基层堡垒作用,积极做好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万年县探索了对住房保障对象实行“一卡通”服务模式。保障对象凭“一卡通”在辖区范围内可办理子女就近入学手续、县城户口、城市医保社保、缴纳房租、物业管理费、水电费以及发放保障性住房补贴资金,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来源:上饶日报 记者 贺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