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指引人生航向”青年公务员主题读书征文活动优秀文章选登之二

02.09.2015  10:46
 

省公安厅 管璇

 

与我国新疆接壤处,有这样一个国家,她饱经战火、贫困至极,她保有世界上最高的妇女和儿童死亡率,也拥有最低的自来水、电力和基本医疗供应率,她的人民的平均寿命只有不到45岁。她就是阿富汗。虽然在连续几十年的战乱中国家遭到了极大破坏,但人民没有因此放弃祖国,他们有信仰、有信念,他们正为重建家园、创造更美好的明天辛勤耕耘。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书——《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给女儿的17封告别信》就出自一名阿富汗女性之手。看到书名里“告别”二字,大家一定猜想,书的作者是位行将就木的老人,还是重症缠身的病患?她为何要向自己的女儿告别呢?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下书的作者法齐娅·库非和她所处的环境。

法齐娅·库菲是阿富汗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国会议长,是阿富汗民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著名的妇女儿童权益活动家。她1975年生于阿富汗的一个落后省份,家里几代人都是部落长老或社区领袖,威望颇高。库非4岁那年,苏联入侵,担任地方领袖的父亲被游击队杀害,母亲带着子女逃离家乡,开始了流亡生涯。1989年,苏联被迫结束侵略战争,紧接着阿富汗国内各抗苏武装瓦解,为争权夺利展开了内战。战乱中塔利班掌权,他们实行独裁专制,使国家陷入压抑和恐怖之中。库非最亲爱的哥哥死于塔利班的反人类杀戮,母亲在她17岁时去世,丈夫也为她死于牢狱之灾。无奈之下,库菲回到了尚未被塔利班占领的故乡,并受雇于当地的联合国机构,成为当时阿富汗唯一一位为联合国工作的女性。2001年以美国为首的联军进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溃败。2005年库菲通过民主选举,成为阿富汗历史上第一位女议长。目前,她是2014年阿富汗总统大选的主要候选人之一。

如今,塔利班残余武装采取各种手段想谋杀库非。她每一次走出家门都是充满危险的未知旅程,都无法保证自己能平安返回,于是她只能在出门前用写信的方式告诉女儿,如果她不在了,女儿们要怎样面对生活。这就是本书的由来。

书由写17封信,以及库非从出生起到竞选议长的回忆组成。这是一本书信集——包含了一位母亲的言传身教和对孩子的人生期望,她教导女儿们要忠诚、勇敢、善良,不要失去梦想、不要轻言放弃、不要一事无成;这同时也是一本自传——讲述了库非所处的时代里阿富汗的遭遇和正在发生的改变,展示了库非作为一名女性,如何面对一切、选择怎么度过自己的生命、追求怎样的目标。

读这本书,我不仅读到了平民在战乱中经受的苦难,也读到了在苦难中超越一切的爱和在最艰难时刻人性的光辉;不仅读到了不同文化背景和政治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库非37年历经磨难的人生经历,也读到了她在劫难后收获的勇气和在断璧残垣中仍要寻找正义的信仰。我震惊于当时阿富汗时局的战乱,惊诧于阿富汗民族对待女性的不公,更惊叹于法齐娅?库菲坚定的信念、执着的品质和勇敢的心。通读全书,我获得了以下四点感悟:

一、人生需要信仰

环境越是恶劣,精神力量越为凸显。简单概括库非身处的环境,有长期战乱、亲友离丧、恐怖袭击、死亡威胁,以及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库非的人生是一次次劫难,在她经历的无数灾难中,也许任意一件就足以摧毁我们的生活,但她从未屈服。她在信中写道:“人总有一天会死,或许今天就是我的忌日。如果我真的走了,那么请你们记住,我是为了一项崇高的使命而死。”……“如果我的性命能够换来阿富汗的和平,能够为这个国家的孩子们换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那么我牺牲得心甘情愿。”是信仰支撑了她的生命、是使命点燃了她的斗志。

心里学家荣格曾说过“就像人的身体需要盐一样,人类的心灵从记忆难及的洪荒时代就感受到一种信仰的需要。”一个拥有坚定信仰的人,往往可以感受到信仰带给他的无限勇气和持续的动力,使他从生活的时空限制中超越出来,从生命的客观缺陷和束缚中解脱出来,为自己的生命和发展开辟新的航向,创造新的财富。信仰能发掘人的潜在力量,驱使人调动自身的一切知识和能力集中到更高尚更艰巨的目标上。

战争年代,信仰是一股无坚不摧的精神力量,是让人坚定不移,走向胜利的精神保障,无数生命因信仰而变得壮丽非凡。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信仰,找不到奋斗的目标。他们没有远大的理想,没有报效国家奉献社会的念头,心灵何去何从的绝望情绪日益增长,加之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随处可见,不少人逐渐丧失了理性的思考,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奉献主义等意识日趋消亡。

信仰的缺失,从个人角度来说,是失去了敬畏对象和价值标准;从民族的进步来看,是失去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奋斗的共同目标;从国家的发展来看,是失去了人文精神的支撑,那么社会和谐、文明、富强、民主就会成为幻想。因而树立正确的信仰,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二、职业需要信仰

复杂的安全形势使阿富汗政治家成为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之一,许多政府高官及家属被炸身亡。总有人问库非:整天活在死亡笼罩的生活里,你为何还要继续从政,甚至参选总统?她答道:为了解放阿富汗妇女,为了一个更好的国家。库菲将政治家作为职业,将推动国家进步作为职业信仰。面对质疑、诽谤、不公正的政治环境以及一次次的暗杀与迫害,她始终顽强地与所有反对力量抗争。

有位现代管理大师曾说过:“为生存而工作,工作只不过是一种职业,为信仰而工作,工作就是一种快乐”。有的人任劳任怨为了祖国的富强,隐姓埋名工作在戈壁荒滩,有人无怨无悔在普通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这些人有太多的不同,然而他们都同样热爱工作、乐于奉献,这都是出于对职业的信仰。近年来不少人自称职业枯竭,出现工作倦怠、情绪低落、价值感降低的现象,这是由于缺乏职业信仰导致的。如果把工作上升到信仰的高度,那么长久保持工作动力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警察作为一项特殊的职业,具有艰苦、危险、利益边缘化等职业特点。人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但警察却不能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作为职业发展目标,恰恰相反,每当职业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时,都伴随着自我利益的一定损耗,这使得警察不同于社会上许多逐利性职业,警察的工作必须以职业信仰为支撑和保证,这个信仰具有提供价值准则、价值目标、价值底线的作用,是人民警察开展工作、克服困难的动力源泉、目标所在和行为底线。我认为,忠诚、为民、公正、奉献的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江西公安民警的共同职业信仰。永葆忠诚的政治本色,牢记为民的职业宗旨,秉承公正的执法理念,坚守奉献的职业精神。以此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特权思想;以此拒绝不思进取、碌碌无为、得过且过;以此防范有法不依、执法不公、徇私枉法。

三、信仰不是与生俱来的

残酷的战争、高压的统治和不公的待遇没有压垮库非,反而使她的内心更加坚强、更渴望平等和自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使她迫切地想为国家和人民做些什么,她想当医生救死扶伤,却被塔利班剥夺了读书和就业的权利,而为联合国工作的经历,使她清晰地看到了人生目标,强化了她投身政治的决心。

信仰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一个艰苦探索、冷静思考和决断取舍的过程。库非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积累、调整,才最终确立自己的职业与职业信仰。

就人民警察而言,确立职业信仰,首先要弄明白3个问题,一是我们为什么存在、我们的职责是什么?二是我们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的最高标准?三是我们应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通过对以上三个问题的思考,找准事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和行为底线。第二步是把本职工作作为树立和培养职业信仰的基本平台,将思考的结果与工作实践中的体会进行对照、校正、反思,从而发自内心地总结出职业信仰的内容。最后要以先进典型为榜样、以反面案例为教训,挖掘和学习先进典型身上的优秀品质,找出自身总结的不完善之处;吸取反面典型身上的经验教训,引以为戒。

四、信仰贵在坚守和践行

信仰的价值,不仅在于信仰本身的光芒,更在于对信仰的坚守和践行。库非在书中告诉我们,衡量生命的砝码从来不是时间的长短,而是对信仰的坚守。

选择信仰很难,坚守信仰更难。难就难在,信仰是由不同阶段的目标连接起来的,在实践过程中要经历许许多多的挫折、失败、磨难与考验。坚守信仰往往比坚守生命更不容易做到。革命战争年代,方志敏等英雄先烈做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王进喜等劳动模范做到了;改革开放阶段,孔繁森等时代先锋做到了。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共产党人对信仰的无比坚定,更看到了为践行信仰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罗曼·罗兰说过:信仰不是一种学问,信仰是一种行为,它只有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不能仅仅把信仰挂在嘴上,而要落实在行动上,落实在具体的工作中。新世纪新阶段公安机关的历史使命,为每名民警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青年民警是公安事业发展的希望所在,我们一定要秉承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以高度的使命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践行信仰,负重前行,为公安事业的发展,为国家法治的进步,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