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倒吧,倒吧”其实不是奶农的错

24.06.2015  10:44

  养了几十年奶牛的山东奶农裴树克去年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倒奶”。“200多公斤牛奶,‘哗’地一下全倒在地上,我长这么大都没见过,那眼泪掉得……”回忆起来,两鬓斑白的裴树克难抑泪水。裴树克和他的同行们并未料到,“倒奶”只是开始。《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在北京、山东、陕西等多地采访发现,由于原奶价格低迷,倾倒鲜奶、卖牛宰杀现象仍在持续。(6月23日《经济参考报》)

  这些奶农为何要“倒奶杀牛”?原因很简单。山东省齐河县奶农牛继芳说,我从2014年11月至今就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4月1日开始,连着几十天了,收购价都是每公斤1元,比矿泉水还便宜。辛辛苦苦生产的鲜奶每公斤才1元钱,估计连成本都不够。“倒奶杀牛”何错之有?“倒吧,倒吧”其实不是奶农的错。

  “倒奶杀牛”为何频频上演?其罪过在于价格太低,低的让人家不敢养殖奶牛了。而价格太低的原因在哪里?在我看来,原因有二。

  首先,是奶业大重组惹的祸。山东奶牛裴树克说:长这么大我第一次看到倒奶场景。他养殖了几十年的奶牛,为何第一次遇到倒奶场景?原来的时候为何货畅其流?那是因为在2014年之前,国内有众多奶企。销售鲜奶属于市场竞争。奶企多,大家都要采购鲜奶,自然价格就上去了。但是,2014年的时候,国家有关部门启动了奶业重组计划。按照设想,培育形成1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这其实就是把小奶企搞成大奶企,一些小企业死去了。当全国还剩下为数不多奶企的时候,这几乎等同于垄断。垄断之下,何来竞争购买鲜奶?压低价格也就成了很简单的事情。

  其次,是国奶不自强惹的祸。中国市场奶类食品需求量大,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不仅人口众多,而且习惯食用奶制品。尽管一直倡导母乳化,但是能够母乳化的少之又少。按说需求大,就应该有市场。遗憾的是,在奶业的竞争中,我们始终在洋奶硝烟弥漫中节节败退。这固然和一些人崇洋媚外的心理有关。但是,当我们的消费者宁愿违反香港法律,也要跑到香港抢购奶粉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看到自己的不足?前几天农业部部长说“洋奶热销让我很没面子”。其实,面子是自己争取来的,不是别人施舍的。奶粉质量出了问题,不是技术的问题,其实是质量体系出了问题,是监管部门出了问题。当国奶摆在货架上只能落满尘埃的时候,销售不好,如何消化鲜奶市场?

  当然,“倒奶杀牛”也说明我们的产业布局缺乏到位的引导。如何破解这种困境?有人说国家应该维护奶农利益,应该建立储备制度,收购奶农的鲜奶。这固然是个办法,问题是这样还是自由市场吗?

  如果国奶已经自强,已经很受欢迎,我想“倒奶杀牛”的悲催就不需要上演了。值得追问的是,目前“大鱼吃小鱼”的奶业重组已经到位,说好的改善奶品质量实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