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读经济”火热掏的不止是家长的钱袋子

10.09.2015  12:07
原标题:“借读经济”火热掏的不止是家长的钱袋子

  原标题:“借读经济”火热掏的不止是家长的钱袋子

  毛坦厂中学,安徽省级示范高中,曾被冠为“亚洲最大高考工厂”、“高考圣地”和“超级中学”等名号。可是近几年来,去“毛坦厂读书”已不再只是学生的事了,早已成为了一门生意。每年暑假,黄牛公开招揽高价借读生,明码标价,价格从三万至四万不等。在六安当地,“借读经济”已然构成一条产业链。(9月8日《北京青年报》)

  家长出钱买学籍,实现了在名校借读的愿望;卖方出卖学籍资源,获得了金钱回报;黄牛则为中介,扮演了拉皮条的角色,赚得盆满钵满;当然,作为“高考圣地”的毛坦厂中学也不会一无所获。顶着“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光环,“借读经济”风生水起,利益攸关方各得其所,实现了共赢。倘若是市场经济,买卖公平,自由交易,当然就无可置喙。但,这是教育事业,这样做是法规法令所不允许的,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14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严禁高中阶段学校招收“挂读生”和变相招收“借读生”。在此背景下,“超级中学”还是打起了擦边球,做起了生意,让人不得不感叹超级中学巨大的吸金能力。

  其实,超级中学吸金能力固然巨大,而“借读经济”的火热,要掏的又何止是家长的钱袋子,它掏空的是教育公平。“班有120人,正经考进来,学籍在毛坦厂中学的只有25人”,95人都是编外人员,他们以金钱为武器,侵占了有限的教育资源,使得班级人数不断增长,成为超大班级,而那些拥有正式学籍的学生是直接受害者。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借读学生侵占了别的学校的学籍,使得教育管理部门搞不清楚该如何公平的分配教育资源。

  超级中学通过打擦边球,办起了“分店”,让“借读经济”掏空了政策法规。国家有禁令,地方有规定,不能扩招了。咱就“两块牌子,一套教学班子”,与合作方眉来眼去,形成事实上的利益共同体。你负责招收“借读生”,收取费用;我负责教学,利益分成,合作双赢。如此这般,超级中学规避了违规带来的风险,实现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却让“严禁买卖学籍,禁招他校新生”政策规定成为一纸空文,成为唬人的“稻草人”。

  不仅如此,“借读经济”还破坏了学生的合理分流,助长了社会唯高考是取的不良风气。无论上职高,还是上普通高中,本都可以成才,也无所谓“出息”或者“不出息”。但是超级中学却放开了大口子,不管中考分数的高低,掏了钱,都可以借读,这可能耽误了孩子,又实实在在破坏了职高正常的教学秩序,让一些职高成为骗取国家补助的空壳学校。这就进一步助长学生和家长的唯高考是取的不良风气,长此以往,职业高中的发展只能是每况愈下。

  其实,“借读经济”之所以能够具有如此强大的杀伤力,固然和超级中学的利益取向紧密关联,但这何尝不与地方纵容相关联。毕竟,一个超级中学带来的是政绩,也是当地万千民众的期待,“加强区域内学籍管理工作力度,杜绝“生籍不一致”的措施能否生效,“借读经济”妄火能否被浇灭,关键在落实!

  文/杜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