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只会种粮的现代新农民

27.04.2015  09:41

适度规模种植是农业发展方向,但劳动力和地租不断攀升,粮食生产成本不断抬升,同时粮价上涨已逼近“天花板”,粮食生产如何改变过去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的粗放式经营,实现稳粮增收、提质增效。请听江西台记者李俊采写的系列报道《在希望的田野上》第三篇《做不只会种粮的现代新农民》。
在安义县鼎湖镇西路村的千亩连片水田里,嫩绿的秧苗已经冒出了头,星星点点,呈现出勃勃生机。全国种粮大户、江西绿能公司董事长凌继河告诉记者,这片稻田里种的都是再生稻。(出录音)
我去年是搞了个1100多亩的再生稻,今年我是扩种了30%了,今年是6000亩。
今年凌继河承包的农田面积有18000亩,田租价格涨到了每亩460元,化肥、农药的价格也是不断上涨。为了降低不断抬升的生产成本,凌继河在水稻品种和技术上开始升级换代,种上了再生稻,就是一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再收一季,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出录音)
早稻可以割1000多斤,第二季高的可以割到600多斤,平均有400多斤,再可以种上一季油菜,成本要省到300多一亩。这样算就有钱赚了。
在一方面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凌继河也在琢磨,现在粮价经过连续几年的上涨,很难再有大的空间了,要想提升种粮效益,必须自己生产加工。于是去年绿能公司开始建设年产10万吨的大米加工厂,现在第一条5万吨的生产线已经投入运营,凌继河的合伙人、绿能公司副总经理宁江告诉记者,虽然现在大米加工市场行情不好,但他们有底气做好。(出录音)
我的底气主要是自身基地给我的底气,不做普通稻米,我只做优质米,我的主导产品就做绿色产品再生稻。
发展现代农业,粮食生产如何改变过去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的粗放式经营?凌继河选择了依靠品种和科技创新来稳粮增收,通过接二连三延伸粮食生产加工链来提质增效。(出录音)
我的计划是3万亩到4万亩,如果是今年我的再生稻包括我的加工厂,能做好的话,我有信心能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