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江西工业的思考

10.12.2015  08:23
 

  工业是江西崛起的脊梁,工业强则江西强,工业兴则江西兴。“十二五”期间,江西始终坚持把稳增长放在首位,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工业经济发展在加快转变方式上调结构,在总量做大、存量做强、增量做优方面下功夫。截至2015年9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已达9134家,与2011年相比,净增2883家,增长46.1%;增加值总量由2011年的3910.9亿元提高到2015年1-9月的5030.7亿元,净增1119.8亿元,年均增速13.1%。“十二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大幅增加,增加值总量大幅提升,为工业平稳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对做大江西工业总量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一、做大江西工业总量

 

  我省工业发展以优化存量与引进增量并举、做大总量与提升质量并重的思路,突出新型工业发展重点,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企业培育为抓手,以产能提升为突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所有制改革步伐,向非公有制经济要增量。“十二五”期间,江西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全省国有工业经济基本实现了从国有经济竞争力不强的领域退出,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工业所有制结构优化步伐加快,形成了相对较好的工业发展体制基础。2015年1-9月,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比重16.3%,比2011年降低9.8个百分点;私营企业比重39.8%,比2011年提高3.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占比82.9%,比2011年提高9.2个百分点,2011年至2015年1-9月,全省非公制工业总量净增1284.1亿元,年均增速14.9%。

 

  (二)加快推进园区建设步伐,向招商引资要增量。依托园区和资源、产业优势,推动以商招商、产业招商、以园招商向纵深发展,“十二五”期间,江西工业行业集聚水平和整体规模进一步提高,工业企业加快向工业园区集聚。2015年,全省89个园区投产企业9391家,较2011年增加1440家,增长近两成,达18.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502.7亿元,较2011年增长1.2倍。2015年1-9月,全省工业园区招商签约资金4222.3亿元,招商实际到位资金3831.6亿元,较2011年相比分别提高1.1倍和1.7倍,其中省外资金2205.8亿元,境外资金23.5亿美元,招商资金实际到位率达75.4%。全省工业园区亿元以上项目资金3318.1亿元,与2011年相比提高1.1倍。“十二五”期间,我省76家省级开发区或工业园区,都将完成一轮扩区和调整区位。扩区调区工作的高涨,正折射出工业园区进入转型升级的快速发展时期。

 

  (三)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向优化产业升级要增量。2015年1-9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38个行业大类中,有色、建材、化工、电气机械、农副食品和电子分别占全省工业比重分别为12.7%、9.0%、8.6%、6.9%、5.4%和5.2%,六行业合计占全省规上工业比重达47.8%,近一半,较2011年相比提高2.9个百分点,六行业贡献率达54.9%,拉动工业增长5.2个百分点。全省装备制造业占比22.8%,比2011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较2011年相比,占比下降5.8个百分点,我省产业集聚水平的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为全省工业增长做出了较大贡献,也为形成更大范围产业规模效应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加快推进培育特色产业步伐,向产业集群发展要增量。各地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专业化优势明显、分工协作紧密的配套中小微型企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面向集群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2014年,全省重点调度的60个产业集群,集聚了各类企业一万余户,拥有中国名牌产品一百多个,带动就业一百多个,占全省园区就业总人数的一半。培育了一批重点集群,力促有特色、有优势、有扎堆发展趋势的企业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构建出以光电产业、精密机械、有色金属、优特钢材、生物医药为重点的工业产业集群。

 

  (五)加快推进“五个一”工程建设步伐,向龙头企业要增量。“十二五”期间,我省高度重视企业提质增效、做优做强,省委、省政府围绕“五个一”(即:一位省领导、一个省直部门、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协调解决一批问题、推动企业发展上一个台阶)总体要求,切实联系帮助全省主营业务收入已过或近期可望超百亿、千亿元工业企业解决问题、实现平稳发展。引导企业抢抓发展机遇,加快创新步伐,推进结构调整;推动企业扩大规模,完善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企业管理创新,完善经营机制,加强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提升核心竞争力。把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和骨干龙头企业改造升级、提质提速结合起来,实行重点政策、重点措施、“一企一策”,加强企业帮扶指导,助推优势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2011年全省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以上企业21户,2014年已增至28家,比2011年增加7户,其中百亿元以上企业2户。

 

  二、江西工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机遇

 

  (一)产业转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江西要引得进。江西地处“长三角”、“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交汇点,在“长三角”、“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今年出台的“稳增长22条”和“创新创业”28条,又更进一步增加了江西在产业梯度转移中的比较优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要借助区域整合的发展契机,积极融入区域发展,充分发挥我省的资源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让企业愿意来、留得住,安心在江西发展,在江西做大、做强。强化九江沿江开放门户作用和南昌主体核心地位,促进昌九一体化龙头发展,推动赣东北开放合作、赣西经济转型、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赣抚经济一体化等区域板块竞相发展,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全面拓展与沿江省市和周边地区的对接合作,对接全省整体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二)工业4.0即将来袭,江西要抓得住。工业4.0风暴与中国制造2025席卷而来,为江西工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的推广应用,不仅将带动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以及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中小企业将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智能制造将帮助中小企业实现多批次、小产量状态下产业的获利能力,确保工艺流程的灵活性和资源利用率。工业4.0将充分利用智能制造技术,实现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将实体物理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进行融合,将产品全生命周期、全制造流程数字化以及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模块集成,形成一种高度灵活、个性化、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新生产模式。我们要充分利用“船小好调头”的特点,做大龙头企业,做精有发展潜力的配套中小企业,形成能够适应工业4.0时代需求的制造业。

 

  (三)世界经济出现新的增长点,江西要接得到。从未来全球经济增长方式演变趋势、技术变革的方向以及国际竞争的焦点来看,围绕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所形成的产业群将成为下一轮经济周期性增长的支撑点。尽管目前江西在低碳经济等领域尚不具备显著的技术优势,但世界经济新增长点的出现及其衍生,为江西工业做大总量和做优质量确立了更高的战略方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促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模式的创新。江西十分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确立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为走江西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指引了方向。

 

  三、江西工业做大做强的严峻挑战

 

  (一)工业企业小而散的矛盾依然突出。一是工业企业数量及规模较小。截止2015年1-9月,江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为9134户,占全国的比重仅为2.4%,其中大中型企业为2054户,占全国的4.0%。企业户均资产为19169万元/户,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5%左右。二是工业经济粗放型特征明显。江西主导行业主要分布在原材料工业,主导产业层次相对较低,工业品附加值不高,是导致江西工业总量偏小的主要原因。三是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突出。一方面江西是一个“缺油少煤乏气”的省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很大,50%的能源需要从外部调入。另一方面江西高耗能行业比重较高,全省总量占比前三位行业皆为高耗能行业,而装备制造业占全省比重虽有所增长,但仍不到全省的四分之一。

 

  (二)区域经济的竞争愈发激烈。在“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基础上,一系列东部省市的沿海发展规划相继推出,这些区域战略发展措施使东部地区产业升级与转移、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获得了极大的政策支持,促进了东西部产业发展联动机制的建立完善,同时也使得地区间为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布局展开激烈竞争。同时,江西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随着信息化发展和交通运输体系的不断完善,加之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的上升,江西原来的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受到削弱,对工业经济的后续发展形成挑战。

 

  (三)市场需求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中的反复和波动将直接影响到中国外需型产业的恢复发展,出口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而且随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全球结构变化互动性增强,世界经济增长模式调整的不确定性,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未来中国工业结构升级中主导产业的选择难度和盲目性。同时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中国工业品出口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外部环境,出口不畅必然带来更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

 

  (四)创新能力不强的矛盾依然显著。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创新是企业和经济发展的最强动力。目前,我省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面小、研发投入强度弱、研发人员匮乏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省工业竞争力的提升。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了研发活动的有1032家,占全部企业数的11.5%,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到128.5亿元,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41%,比上年略有下降,列中部最后;拥有研发人员5.0万人,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为2.0%,列中部最后;新产品产值率和新产品销售率分别为6.4%和5.7%,分别比上年下降0.4和0.6个百分点。

 

  四、做大做强江西工业的思考

 

  (一)进一步推进稳增长政策的落实,做好实体经济帮扶“加减法”。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为确保实体经济实现稳增长,省政府“稳增长22条”,把帮扶实体经济放在首位。涉及企业的收费项目,不该收的坚决杜绝,能够减免的全部减免,可以补贴的全力支持。加法,就是要能为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和生产需求提供保障,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扶持力度,给企业输血,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要雪中送炭;减法,减的是企业生产运营成本,包含用工成本、物流成本、生产成本,给企业减负,带给企业直接的经济效益。要抓紧稳增长配套细则的出台,并对各地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及时解决政策落实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实现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双提升”。

 

  (二)进一步推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做好企业科技进步“乘法”。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进产学研合作,实现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有效结合;鼓励以技术创新能力强的骨干企业为龙头,带动配套企业,促进相关产业链上各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普遍提升;积极构建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技术平台,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吸引社会资本进入风险投资,参与企业创新;对于企业研发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以上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核心战略,全面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提升江西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品牌影响。采取积极的财政、税收、金融有关的措施,充分发挥财政性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放大引导效应,来获取企业创新的“乘法”效应。

 

  (三)进一步推进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做好产业结构调整“除法”。充分利用当前经济下行的机遇,淘汰落后的产能,特别是淘汰那些高能耗、高排放、资源消费型的产能、产品,做好产业结构调整“除法”。继续支持有色、建材、化工、电气机械、农副食品等传统产业企业通过技改扩能、兼并重组、延伸产业链等方式,推进企业之间的互补循环、产品之间的内部循环、产业之间的耦合循环,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装备制造业升级和进口替代,加快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加快先进制造技术和节约清洁生产方式的推广,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企业兼并重组,努力消除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的政策障碍;积极推进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发展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有效推动节能环保低碳产业的发展,支持节能减排技术、低碳技术的研发,对相关领域企业的生产经营给予鼓励和扶持,加快节能环保和装备的推广应用,积极引导工业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四)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做好工业4.0的承接。信息化是智能化的基础,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是进入工业4.0时代的必要条件。要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依托于电子信息技术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推进重点领域信息技术应用、加快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发展为工作重点,指导企业信息化,做好典型重大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和推广工作,从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面全方位推进“两化融合”;要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生产全流程的信息化水平,在产品设计、设备改造、生产过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实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精度和质量、提高生产效率的目标,从而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要着力推动依托于电子信息技术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如科技咨询、工业设计、现代物流、软件服务、信息发布、创意产业等。这些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出的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延伸了工业品的产业链条,使工业生产从以制造业为主向前向和后向的生产性服务业延伸,能够以产业深化的方式推动工业结构升级。

 

  (五)进一步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做好特色产业服务平台建设。产业集群,是相关企业、服务机构围绕产业链条在特定区域集聚形成的经济群体,这些企业共享区域公共设施、市场环境和外部经济,降低信息交流和物流成本,形成区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区域竞争力。目前,我省产业层次水平较低,一般加工占绝大多数,普遍处在产业链的中低端,内部产业结构比较相似;企业之间围绕资源、项目和市场等方面的竞争较为激烈,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企业联合和资产重组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产业集群的网络化优势能够把区域内各类企业编织在一个网络中,企业可以依托产业集群谋求发展。各地区应该从各自的传统产业发展历史和比较优势出发,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集群,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资源,实现有限资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享。既要瞄准现有产业重点领域高位切入实行补链和延链,又要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性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鼓励各地根据产业特点,建立完善产业集群服务平台,为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课题组组长:曹青云

 

  课题组成员:杨裕光、顾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