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供给侧改革”的大文章

27.05.2016  11:32

  ●刘晓庄

  “供给”与“需求”是市场经济领域不可或缺的一对矛盾体,其关系犹如“孪生兄弟”般地遥相呼应。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而供给侧则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在我国呈现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下,“三驾马车”疲软乏力,强制的行政手段难起作用,唯有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使“四大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才能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我以为,这正是“供给侧改革”的题中要义。

  分析我国最近几年的需求侧,不难发现:外需市场受堵,低成本优势不再,低端制造业转移国外;内需人口结构出现拐点,生活消费增速拾级而下,地产销量进入“三九严冬”;投资增速持续下行,经政府部门审批的若干产业项目如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不但没有见到市场拉动效应,反而有的是上马即死、投产即亏。这一系列现象,直让人感觉中国的市场需求如秋风落叶、霜后野草般萎靡不振。然而,另一番景象则是:国内居民跨境出游却持续高增长,在海外不问价格,疯狂扫货,无论是日本的马桶盖,还是美国的鱼油丸,甚至德国的铁炒锅,都成为中国游客的抢手货,更遑论那些所谓的高档奢侈用品。这意味着,在中国的消费领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供需错配、明显的产销错位。

  在“十三五”期间,如何结合江西的实际,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政协部门如何围绕“供给侧改革”的中心工作,做好课题调研、建言献策的大文章?这确实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认真梳理的一个问题。

  比如:怎样优化我省的劳动力配置?根据江西现状,把握中央的科学判断,应该有所重点选择。通过教育扶贫,让农村和边远山区的孩子受到优质教育,从而提升人力资本;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突破城乡壁垒和部门条块约束,促进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流动;发展职业教育和现代服务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防范劳动力市场的诸多潜在风险。

  又比如:如何优化土地和资本配置?优化土地的关键是要落实中央精神,遵守土地“三权分立”原则,加快土地确权,促进农地依法合理地流转,从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抑制地产泡沫;资本要素改革的核心在于减税降费,松绑减负,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盈利,淘汰落后产能,清理企业债务,处置“僵尸企业”,使市场主体能够迸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再比如:如何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首先是放开眼界,构建激励机制,营造创新氛围,提升创新意愿,尤其是要着眼于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更多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大赛一类的活动,造就一支思维活跃、精力充沛的年轻创新创业队伍;其次是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保护知识产权,打击侵权行为,推进产学研结合,改革科研基金使用办法,提升创新转化率;再次是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加快迈进“新硬件时代”的步伐,创造更多的富含江西元素如LED、生物医药、锂电池等新产品。

  尤为重要的是政府及其部门自身如何落实“供给侧改革”?一要改革行政体制,打破垄断,放松管制,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用“看不见的手”优胜劣汰,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二要推进国企改革,实现强强联合,通过合并重组提升竞争力,为经济增长提供长期动力;三要切实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发挥好“看得见的手”的功能和作用,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幸福“获得感”。我国当前的“供给侧改革”任务艰巨,前景美好,需要广接地气、广纳民智,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在这方面,由于政协组织拥有特定的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许多问题都可以去研究、去探索。 (作者系省政协副主席)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