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的思考
●傅家昆
做好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监管和刑释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对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期泰和县政协针对部分居民反映将部分罪犯放于社区内服刑,为社区内的居住环境埋下了安全隐患,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县政协调研发现,目前社区矫正工作存在以下难点:社会认同不够广泛,部分领导认识和重视不足,一些居民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内容和意义不了解,持有怀疑、忧虑、拒绝甚至排斥的态度;司法行政机关受执法身份制约,在社区服刑人员的收监等执法工作上还有一定难度;配合协调机制不够完善,职能部门之间的有关工作衔接不够紧密,脱管现象难以完全杜绝;司法行政机关开展社区矫正工作面临法律依据缺失的问题,加之工作人员严重不足,专项工作经费短缺,严重制约了社区矫正工作开展。
与社区工作紧密结合。加强宣传,积极发动社区居民、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形成社区居民人人致力于营造社区良好治安环境的氛围。矫正机关要主动与民政部门联系,将社区矫正纳入社区建设规划。制定矫正方案时要切合实际,充分利用社区各类资源开展多样的矫正教育活动,让服刑人员在社区、企业提供的公益岗位上体现自身价值,学会感恩,学会奉献。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明确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身份,配发统一执法证件,赋予社区矫正工作权力。按照“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行、社会多方参与”的思路,由政府出资,通过公开招聘或从政法、教育、卫生等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在编人员中选聘,组建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队伍;组建由法学、社会学和心理学教授、专家学者、退休干部、社区居委会成员、高等院校学生、矫正对象的近亲属和所在单位人员等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为推动社区矫正更好地参与社会管理提供保障。打造多元化工作机制。多方联动机制。建立完善高层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沟通协调,研究解决重点问题,整体推进工作开展;建立基层工作联动体系,发挥驻街司法所、派出所、社区法庭、社区检察室和法律工作者、志愿者团队相互配合的联动作用。管教帮扶机制。坚持严格管理和耐心细致的转化教育相结合,施以人文关怀,分级、分类有针对性加强安置帮教,有效实施管、教、帮、扶策略,帮助社矫对象认清犯罪根源,彻底改过自新。见面约谈机制。对社矫对象制定个性化约谈计划,有针对性地实施面对面约谈。对口衔接机制。建立各执法部门社矫工作衔接机制,确保各环节做到无缝对接,避免脱管、漏管现象发生。信息共享机制。建立社矫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形成完整的信息平台,实现各执法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干警流动机制。根据区域社矫人员变化情况,实施社矫干警、社会工作者的动态流动,及时合理调配警力。社矫管理机制。成立社区矫正中心、建立“中途之家”等专门场所,为社区服刑人员回归社会提供过渡性临时居住、行为训练、适应性帮扶等。收监执行遇阻或者可能妨害公共秩序的情况下,在社区矫正场所进行集中管理教育,提供与社会相对隔离的场所。基础保障机制。建立社区矫正经费全额保障制度和动态增长机制,纳入市区财政年度预算。实施规范化司法所建设工程,按照社区规模,通过配套、新建、购置、置换、租赁等措施,搞好基层司法所基础建设。 (作者单位:泰和县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