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莹:出名是个负担 有人把自己文章冠上我名字
3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大会发言人傅莹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新京报记者 陈杰 摄
最近内地电视台上有一个热播的节目,我不知道你看不看,叫“奔跑吧,兄弟”,这里有内地的年轻人,也有香港的年轻人。我特别感兴趣,觉得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团队里每一个人都要努力,大家齐心协力,如果有一个人跟不上、失败了,整个团队就过不了关。其实兄弟之间也是这样的,生活当中就是这样,还是多积累正能量,有些问题商量商量不是办不了,不是解决不了,我觉得都好商量。但是如果都集中在负能量上,该办成的事也很难办成。所以,我觉得内地和香港之间的关系,还是希望去化解一些误解、分歧,还是要一起往前走。
——3月4日,傅莹就人大会议议程和人大工作等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4日,满头银发、面带微笑的大会发言人傅莹步入会场,她用一句“羊年吉祥,阖家安康”开启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首场发布会。
作为全国人代会设立发言人30多年来的首位女性发言人,傅莹独特的风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一个多小时的发布会中,傅莹共回答中外记者提出的15个问题,其中不乏涉及人大代表违法、反腐如何“治本”等“刁钻”提问。日前,傅莹接受新京报记者书面专访,讲述如何准备3月4日新闻发布会以及担任全国人代会发言人的感受。她表示,在全国人代会新闻发布会上回答问题不是为了炒作小道消息,而是准确传播大会信息。
■ 印象
傅莹“柔中带刚”传递中国声音
无论是在发布会场内还是场外,傅莹与人交谈时总是面带她标志性的笑容,她用“柔中带刚”的方式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
今年是傅莹第三年担任全国人代会发言人,在将近一个半小时的发布会上,她的发言多次引发现场记者的共鸣。
面对敏感问题,傅莹总是能“柔中带刚”一一化解,这一点特别体现在今年发布会上。路透社记者提问中国今年是否准备上调国防预算?如果上调是否会超过去年?面对这个两会新闻发布会“必答题”,傅莹先是幽默地与记者互动,随后郑重阐明中国是大国,需要有能够保卫国家安全、能够保卫人民的军事力量的立场。
在回答如何治理雾霾问题上,傅莹同样“柔中带刚”,她先是以话家常为开场白,她微笑着说,“今天早晨我拉开窗帘,看到蓝天白云,真是心里头充满了感动。”当谈及一些有法不依、破坏环境的行为时,傅莹则严肃表态,这个环保法被称之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是“有牙齿”的环保法,对污染是“零容忍”。
除了“柔中带刚”,傅莹在发布会上还喜欢用生动的故事和例子回答记者提问,例如,傅莹说香港和内地应该多念彼此的好,她用热播节目《奔跑吧,兄弟》为例,强调兄弟之间应该齐心协力,“多积累正能量,有些问题商量商量不是办不了,不是解决不了。”
【发言准备】
向智库学习通俗易懂表述专业素材
新京报:这次发布会你回答了15个问题,涉及反腐、环保、军费、香港政改、食品安全、国家安全领域立法等10多个领域。你在会前如何准备这些话题,需要搜集哪些资料?有哪些侧重点?会着重准备哪些问题?
傅莹:每年发布会之前,我们都要通过多种方式广泛了解社会和媒体关注的热点,在此基础上,收集资料,准备回应各类问题。大部分涉及法律的基本材料都是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法工委提供的,有很多内容源自张德江委员长的常委会工作报告。
需要花工夫的是把专业素材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表述。对每一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事实是什么,在此基础上琢磨如何表述才能最有效地传递信息。
无论从人大工作的角度,还是从民众关注的角度看,对发言人的期待之高,对信息的需求之大,绝不是个人知识和智慧所能及的。我在准备过程中充分听取了来自不同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包括人大的同事和智库学者。
【敏感问题】
回答任何问题都不是为了炒作小道消息
新京报:每次发布会都会有不少敏感问题。万一有记者问起来,你是否已经作了相关的准备和口径?
傅莹:准备时肯定是要尽可能全面,事前也会与媒体人士座谈,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关注。原则上讲,凡是大家关心的问题都应该有所回应。
同时,人大的新闻发布会是很严肃的平台,回答任何问题都不是为了炒作什么小道消息,而是准确传播大会的信息。
【履职感受】
为转型啃了不少大部头书“出名”是个负担
新京报:从外交部到人大外事委员会,你认为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担任全国人代会发言人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傅莹:在这个年龄转型,对我来讲难度是比较大的,一生积累的知识和经验都在外交的领域,而现在的工作涉及内政的诸多领域,尤其要学习法律方面的知识,常有吃力感。为此啃了不少大部头的书,仍是一知半解。主要靠两年来参加大量的立法审议实践工作,努力尽快进入角色。
困难是挺多的,一不留神还会被当作“名人”娱乐了,甚至有人把自己的文章冠上我的名字在网上传播。“出名”是个负担。
【记者提问】
发言人需怀着尊重的心态去面对任何问题
新京报:你怎么看发布会上外媒和国内媒体、以及中央媒体和都市报提问的区别和差异?你给这次的记者提问打多少分?给自己打多少分?
傅莹:我不善于量化评判,说不来多少分。感觉国内媒体了解国情,提问更有针对性,难度大一些。外媒对中国情况了解不深,有的还带有偏见,回答这类问题的难度在于分寸的把握。
无论是中国记者还是外国记者,都代表了很大的公众群体,发言人需要怀着尊重的心态去面对任何问题,才能实现传播信息的目的。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晓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