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云风:僵尸肉报道不仅是新闻专业问题

13.07.2015  12:23

  7月9日北京科技报记者洪广玉在个人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剧情逆转的时候到了:“僵尸肉”报道是假新闻!》一文,质疑此前新华社记者李丹的报道《走私“僵尸肉”窜上餐桌,谁之过?》为假新闻,否认“僵尸肉”的存在,称自己通过对新闻线索的核实,发现这是一起无中生有的报道。预言这或许将成为中国新闻史上不太光彩的一页。

  7月12日,新华社记者发文回应假新闻质疑,从新闻报道的调查、什么是“僵尸肉”等七个方面驳斥,证明自己的报道客观公正。

  老实说,洪广玉“假新闻”的文章一出,恐怕有不少人连文章内容不看就开始疯狂地转发了,互联网时代是眼球时代,把“好事不出名,坏事传千里”演绎得淋漓尽致。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不管接下来新华社记者如何为自己正名,记者、新华社以及关于“僵尸肉”的报道将无可避免地留下一系列负面的评价。

  对照着洪广玉和李丹的稿件,有一点确实存在很大的疑问,那就是“僵尸肉”到底存不存在?两篇报道中都提到了的广西、长沙、广东等地的海关受访者为何前后回答不一致?是记者说谎还是受访者说谎?这是影响“僵尸肉”报道是否是假新闻的关键!而要证明谁在说谎,毫无疑问,公布一下采访录音等原始资料即可。

  两个记者都提到了新闻专业问题。从双方公布的资料来看,新华社记者李丹花了近一周时间,联系到多个部门,面对面采访多位当事人,和海关缉私局、公安等权威部门,初稿完成后还请相关部门对稿件中核心事实进行过两次确认;洪广玉的信息来源则是四个电话采访。从专业的角度来看,信息的确认要交叉证实,从这一点看,李丹的稿件无疑更具可信度。

  尽管双方都在质疑对方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但事实上,关于“僵尸肉”的争论绝不仅仅是个新闻专业的问题,这更是一个关乎公共利益的社会问题。新闻报道不能裹挟个人私利,而应站在公共利益上。洪广玉指责李丹的报道对速冻食品行业造成严重影响,可以预见,一如当年三鹿奶粉事件对整个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冲击一样,速冻食品行业会经历一个信誉危机期。如果不存在“僵尸肉”,那确实对速冻食品行业是不公平的,但如果真有“僵尸肉”流入,就必须让这个行业回归到法制的健康发展轨道上来。

  遗憾的是,“僵尸肉”确实存在。12日下午,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海关总署、公安部联合下发关于打击走私冷冻肉品维护食品安全的通告,通知指出在今年查获的走私冷冻肉品中,有的查获时生产日期已达四五年之久。“四五年”的冷冻肉算不算“僵尸肉”,就不再是一个新闻专业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