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元宵你的闹 闹元宵江西各地习俗不同形式各异
从古至今,对于中国人来说,元宵节是最有欢乐意境、浪漫情怀的一个传统节日,是孩子们的“狂欢节”,也是年轻人们最早的“约会日”,待字闺中的淑女们不但可以出去赏灯,还可以趁机寻觅一下如意郎君。
纵观当下江西元宵节,我们可以发现,各地都在安排具有本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新建县石岗镇石岗余家村流行着形式独特的元宵游板凳龙的风俗;万安县当地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元宵唱船;南丰县的跳傩舞闹元宵……
南昌“正月十五大于年”
南昌民间有“正月十五大于年”的说法,所以只有过了元宵,这年才算过完。
张灯、赏灯、耍龙灯是南昌人元宵节的主要习俗,它突出一个“闹”字。往年元宵节里,各种舞龙队伍走上街头,从洗马池、中正街、府学前、瓦子角、万寿宫到西大街一带,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到处鼓乐喧天,许多大街小巷搭起台子唱起连本大戏,入夜之后家家户户灯火通明,门前都要挂起彩灯,各种灯笼大显身手。
据称,宋代发明火药后,灯彩加焰火,狮子身上结上爆竹燃放,家家都放焰火,南昌的元宵节欢乐的气氛达到高潮,当时的花灯品种已齐全,如自动旋转走马灯、数十丈长的火龙灯、喷水灯、戏剧人物灯。而在南昌,元宵节表现最具特色的是板凳龙、高跷灯、马灯、蚌壳灯、彩莲灯、花篮灯、瞎子灯、狮子灯、挑花篮等。
万安元宵唱船“划船”
在万安县顺峰乡、沙坪镇、夏造镇一带,每年元宵节元宵唱船的别样风情让人记忆深刻。
万安百姓从正月初一至十五晚饭后,全村老少就会集聚在村中祠堂或者庙宇,手持元宵歌本,对着元宵画唱歌,当地人称之为唱元宵歌(也叫唱船)。元宵歌有10多首,在唱船的过程中还伴有赞船、划船等表演环节。赞船,当地人称赞三赞。唱完一首元宵歌后,村民面对元宵画一排排地站好,由一人领头高声赞一段《赞船歌》,赞完之后,其他村民大声附和:“好!”此为一赞。接着赞第二段,村民们又和之,如此连续三赞。赞船后,村里的青年、小孩拿着雕有龙头的船桨或各执一面彩旗围着厅堂中的纸扎花船跑动 起来,做划船的样子,其他村民则一边敲锣打鼓,一边燃放爆竹,一边大声吆喝。据当地老者讲,划船意味着大家齐心协力、同舟共济驱除邪恶,让暗尘(灾难)随船而去,给人们带来好兆头。
正月十五晚上除了唱船、赞船、划船等活动外,还要喝元宵酒、吃元宵羹——这是当晚的压轴戏。整个祠堂摆满桌椅,有村民用年数已久的海壶盛满自己酿造的米酒,给每位来宾倒上满满一碗,每张桌子上还盛有一大盆元宵羹供大家享用。
上饶大人小孩都要滚龙灯
上饶元宵节的文化符号是“灯”。上饶灯的种类很多:高跷灯、桥灯、花船灯、蛙蚌灯。但最好看的是高跷灯、桥灯、花船灯、蛙蚌灯的组合演出。
元宵灯的队伍很壮观,从西市游到东市,长长的灯流从下节街一直排到上节街。桥灯是主打的阵容,远远望去像一道闪烁的银河。元宵观灯饶城是万人空巷,因为“灯”与“丁”同音,“添灯”谐音成为“添丁”。
上饶孩子们也用“滚龙灯”来闹元宵。通常,“滚龙灯”的装备十分简易,用稻草扎成一尺长,直径5厘米的龙头、龙身、龙尾;再用红纸或红布包裹起来,上面点燃蜡烛;一人持一节,连接起来就是龙灯了。滚龙灯一般都都在自家附近区域,小孩“滚龙灯”挨家挨户都要去走一走,唱着自编的《龙灯歌》,这时东家就会给红利孩子。
南丰元宵到傩舞跳
南丰县有130多支傩舞队,每年元宵节里,2000多名民间艺人参加“傩舞闹元宵”活动。
南丰县琴城镇水北村,一到元宵节,你就能远远听见喜庆的锣鼓敲得震天响,村里的傩班正在跳传统的“和合”舞,用古老的跳傩方式祝福村民新年吉祥如意,日子越过越红火。据称,“和合”傩舞不仅在全县非常有名气,而且还曾经到北京、济南、泉州、南昌等许多大城市表演。“和合”舞象征家庭和睦,婚姻美满,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富裕起来的农民更喜欢用传统的跳傩来庆贺丰收,祈福纳祥。
乐安传承千年打船歌习俗
“正月元宵火正燃,合圃诚敬奉龙船;二月春风花草香,弥漫春浪涨长江;三月桃红李白时,江边杨柳锦成行。”每到元宵节,乐安县万崇镇坪背村店前村小组“打船歌”活动就拉开序幕。
该村“打船歌”闹元宵的习俗自唐代建村已来,流传自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打船歌”活动从农历正月十三晚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六的凌晨,主要包括主唱、锣鼓、和唱三个部分。“船歌”的主唱一般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同时,设锣鼓各一面伴奏,和唱则全村男女老少均参加。该村的“船歌”由7个部分、167句歌词组成,每个部分均以划龙船为线索,通过一到两句歌词,反映四季景色的变幻,农事的更迭,寄托了村民对新年事事平安和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
“打船歌”歌词内容丰富,曲调具有船工号子特征,极具研究价值。
婺源板龙灯十五闹元宵
婺源板龙灯又称板桥灯,全县各大乡镇及自然山村每逢春节均有迎灯舞龙的习俗,遵循旧列,每年正月十三起灯,十五闹元宵,十八圆灯。部分村庄为了适应村里年轻人在元宵前外出务工及游客观赏的需求,将迎板龙灯的时间提前到正月初三、初五和初八。
在婺源还有另外的元宵习俗——抬阁。抬阁原称“抬歌”,是中原安阳一带敬孔子平息干戈的高台歌舞。婺源抬阁约从宋初开始传承至今,是数名儿童扮演古装戏剧人物立在四方形阁子上,由人抬着行走的一种民间娱乐形式。巡游时,彩灯内点燃蜡烛,映衬着穿着鲜艳服装儿童的生动面容,远远望去,似仙童下凡。
吉安“彩擎”历史悠久
在吉安市青原区文陂镇渼陂村,一直流行着渼陂彩擎。据称,这项活动始创于南宋初,距今已有850余年的历史。明清时期的渼陂文风鼎盛,经济繁荣,一系列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也逐渐兴盛起来。
另外,在青原区新圩镇栗溪村,这里又有着不同的习俗——箍俚龙。箍俚龙是迄今仅在青原区新圩栗溪村传世的一种龙灯。因其灯体是以篾箍紧紧连缀而成的,故得名。我国人们从远古起就崇尚龙,“龙凤呈祥”永远是中华民族吉瑞的标志。所以人们经常将龙这种心中的神灵,或描绘或雕刻,令其跃然纸上,活灵活现于建筑物及工艺品中,自然也就要表现在民间灯彩中。(来源:江南都市报 记者叶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