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投85亿元 “水都”南昌连通河湖引源头活水

28.10.2014  10:59

    作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水都”南昌从今年起大手笔治水,规划投资85亿元实施一系列涉水重点工程,引活水进城、拒污水入湖,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水净湖清家园美、河湖环绕润豫章”的目标。

     水都”南昌“水病”堪忧

    正在打造“中国水都”的南昌,近些年正在遭受“水病”的侵蚀,面临城区河湖水生态退化等难题,“治水”已刻不容缓。

    “目前,南昌市除饮用水源地水体能保持II类至III类水质外,中心城区主要河湖水体水质基本为V类或劣V类,个别湖泊的部分湖区还时有臭味,影响水体功能发挥。”有专家表示,污水处理标准偏低、城市排水体制落后、水生态系统退化等,都是导致目前中心城区河湖水体水环境较差的原因。

    除青山湖、玉带河等河湖已建有截污管网外,目前南昌还有部分水体周边没有建设截污管网,排水设施不完善是造成南昌市中心城区河湖水体水环境较差的主要原因。即使沿线建有截污管的河湖,由于标准偏低,加上南昌市降雨频繁,经常有合流雨污水溢流至河道和湖泊,污染河湖水环境。

     连通河湖引源头活水

    目前南昌城内水系封闭,是加剧河湖淤塞、水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要真正让城市内湖内河活起来,解决源头活水问题是关键。

    目前,昌南城区青山湖、艾溪湖、南塘湖、瑶湖及东南西北湖等湖与湖之间基本不连通。按照专家开出的“药方”,南昌市将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对已有河湖进行适当的疏浚扩宽,并进行横向连通。同时加强中心城区上游与下游的水系连通,形成循环通畅、外部上可通赣江、抚河,下可达鄱阳湖的四通八达的健康河湖水系,为水上休闲旅游和水上交通创造有利条件。

    按照规划方案确定的河湖连通总体布局,将在城区北部修建青艾、艾南、南瑶3条连通河,建立青山湖、艾溪湖、南塘湖、瑶湖四湖之间的横向联系通道;在城区中部,将玉带河东支东延,并修建艾瑶连通河,建立象湖、玉带河水系与艾溪湖、南塘湖排水渠、瑶湖的横向联系通道;在城南,修建护城河西连通段,将梅湖、象湖与城区以南的雄溪河、抚河故道、三干渠连通起来。

    这些工程实施后,昌南城区水系基本形成网络化格局,既能实现河湖联调共济、改善排涝条件,还能在赣江南昌水利枢纽建成后,引入赣江活水进行大规模换水,结合赣抚平原灌区引水,实现城区河湖细水长流,增强水流动力和水体交换,改善水环境。

     六大工程保水净湖清

    对于饱受污染之苦的内湖、内河而言,截污、清淤是恢复健康水环境与水生态体系的良药。为了恢复城市“水净湖清”的美景,南昌市正同步实施六大河湖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总投资约60亿元,目前均已启动建设,并在2016年前相继完成,届时,城区重点河湖不黑不臭。

    总投资达10亿元的九龙湖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已经启动,通过整治保障片区防洪安全,创造景观水面,提升城市品位;象湖、抚河截污工程将在今年完工,重点是解决“一湖一河”水污染,杜绝沿岸污水及雨污合流水进入河湖水体,并与象湖景区建设工程一起打造优美水景观;红角洲水系活化工程也已启动,将解决红角洲水系缺乏稳定补水水源、水环境质量差等问题。

    因城市快速发展,梅湖南侧地块已逐步开发使用,由于之前没有建设系统的污水管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梅湖,导致梅湖水系水质受到严重污染。明年梅湖截污工程完工后,将杜绝污水直接入湖,并与象湖、抚河等水系实现贯通,共同打造水上观光线路;乌沙河综合整治工程,则为昌北城区构建起独立、完整的防洪治涝工程体系,保护湖泊河道生态湿地,维持河道景观水位。(来源:江西日报 记者郑荣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