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蚁族”的青春需要我们共同描绘

05.12.2014  12:24

  这是一群80后、90后,多来自农村,大学毕业后留在城市打拼,月薪2000元左右,衣食住行能省则省,谈恋爱是奢侈,买房子是噩梦。面对早晚相见的室友,他们没有电视剧《爱情公寓》里的潇洒和欢乐,更多时候只能躲在自己那个逼仄的角落,小心冀冀地捍卫着内心的自尊。这就是“蚁族”。徐州团市委发布“蚁族”调查报告,徐州青年“蚁族”区达到12个,8000多人。在全部“蚁族”中,青少年人数达到了64%。(12月4日《都市晨报》)

  关于“蚁族”,社会上有着诸多看法。有些言论曾经如一把寒冷的利剑深深伤害了这个群体: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在两会上公然说出“回到家乡你们才能受到尊重”;房地产从业人员任志强曾经开炮“我从不认为房子是给流动人口建设的”;也有人大代表建议“要限制城市流动人口,不能随随便便允许他们进入”;还有北京一位著名学府的的教授竟然说“是城市流动人口造成了城市人口素质的低下”。

  艰难悲催的困境是一团炙烤的火,冷若冰霜的奇谈则是一桶冰冷的水。当现实的“”和“”一股脑儿的袭击“蚁族”的时候,他们该如何演绎自己的“致青春”?

  “蚁族”群体的存在有着诸多无奈的、痛伤的现实因素,当然也有美好的、幸福的向往。我们不能将锋利的刀子插在他们的心头,不能将沉重的石头压在他们的心头。李克强总理说过一句话:中国的未来属于每一个人,要让每一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这样的话语无疑会让每一个人都感受温暖的滋润。这些被话语温暖的,当然包括“蚁族”群体。一个社会的发展,一个城市的繁荣,一个时代的前行,需要当地人,也需要外地人,需要高大上,也需要穷屌丝。“蚁族”群体是我们离不开的。如果按照某些精英人才的血统论调,这些人只有远离城市才能被尊重,反过来说,他们只要在城市就不能被尊重。这样的奇谈怪论伤害的不仅仅是“蚁族”,而是社会的和谐,而是法治的秩序。

  试想,没有种菜的“蚁族”我们吃啥?没有建房的“蚁族”我们住啥?没有送水的“蚁族”我们喝啥?没有送气的“蚁族”我们用啥?对于“蚁族”,每一个人都应帮助他们完成“致青春”的梦想。

  地方政府需要重视“蚁族”。城市的发展需要“蚁族”群体,因为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各个群体,我们需要精英,我们也需要草根。只有我们关爱他们才能让他们更好的为城市发展出力流汗。对于政府而言,需要为“蚁族”的温暖出些好的政策,让他们方便的生活,感到有希望在前方。

  用工单位需要关爱“蚁族”。我们要让“蚁族”为企业出力,就需要让“蚁族”把企业当家,让“蚁族”把企业当家就需要企业把“蚁族”当家人。这让我想起两个新闻:一个是广西一家企业的“恋爱假”,员工请假谈恋爱报销玫瑰花等约会费用;一个是北京的一家企业的“涨工资”,在北京地铁涨价之后,所有员工都增加了“出行工资”。用工单位就应该有这样的担当。

  市民群众需要感恩“蚁族”。在贵阳曾经发生一起事件,在流动人员乘坐公交的时候,一些市民嫌弃他们身上有汗臭味而将他们赶下车。这是一种寒冷的痛伤。对于市民来说,应该有一种大爱心理。“蚁族”是为了个人在奋斗,但是他们的奋斗也造福了城市市民,我们就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把他们当做自己的亲人。在很多地方把“蚁族”换了一个新的称呼,叫“新市民”。而温暖和关爱不能仅仅是称谓上的“”,还应该是胸中的“”。

  “蚁族”的青春不是一个人的青春,也不是一个群体的青春,而应该是整个城市的青春,整个国家的青春,我们需要帮助他们一起去“致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