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生存能力应成为教育重要内容

06.12.2013  14:10

生存能力的不足,不仅会降低个人在社会上的竞争力,更会带来人格欠缺、心理脆弱。这对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是一种无形的抑制。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持续、深入和系统化的课程跟进。

据报道,河南科技大学近日组织的“大学生城市生存挑战赛”,吸引了全校70余名大学生参加。大学生们分成小组各显神通——街头弹唱、当装卸工、洗盘子……有的组挣了133元,也有两组因没挣到午饭钱被迫退赛。

真正的人才,仅有满腹经纶是不够的,还应具备很强的社会实践能力;仅注重技能是不够的,还应在情商、乐商以及生存发展方面有所作为;仅“”在斗室里发展是不够的,更应走向开阔、放眼未来。这些生存训练课程,对于没走向社会的学生来说,的确是难得的社会生活预演。

放眼世界,不少国家对孩子生存能力的训练已走在我们前面。比如,日本最新课程标准《学习指导要领》就要求将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定为日本义务教育的基本目标,要求学校必须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识,使每个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时,能够拥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德国的孩子在幼儿园就要学会“自己修理玩具、自己管理时间、自己制订计划、自己搭配衣服……”。

生存能力的不足,不仅会降低个人在社会上的竞争力,更会带来人格欠缺、心理脆弱。比如,那些生存能力弱的孩子更愿意在虚拟世界和狭小空间里自娱自乐,内心封闭;还有的孩子耐挫力低,遇到一点困难就畏难,不敢承担,不敢独立,更愿意成为“思想附庸”和“知识留声机”等。这些缺点对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都是一种无形的抑制。

组织一次生存锻炼,可能会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让长期存在的“”“”二气得到改观。但若想从根本上扭转家长和孩子的观念,就需要持续、深入和系统化的课程跟进。

其实,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明确强调:“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这就需要学校将这些课程日常化,在生存体验结束后,更要让独立生存的理念留下来。家长也可以大胆放手,让孩子好好体验一下酸甜苦辣的社会生活。学校也不妨将生存能力纳入课程发展目标、教育目标,成为生存教育的积极推动者、实践者。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