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要管党丝毫不能松懈,从严治党一刻不能放松"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把我们党这个领导核心建设得更为有力,锻造得更为坚强,才能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根本保证。
正是基于这个历史、理论和实践的必然逻辑,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人大代表团审议、政协联组会议讨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国是时,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全面从严治党”。
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奏响春天盛会上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最强音,凝聚起党内外的广泛共识,形成推动历史发展进步、迈向“中国梦”的强大政治力量。
深刻认识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
“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根本保证。”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根本保证。
总书记的话语,简明而又深刻阐述了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性的重大意义。
可以说,全面从严治党是新一届党中央关于党的建设的一个鲜明主题,关于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征。
上任伊始,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将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落脚到从严治党、使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上。
其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出要求,明确指出“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
2014年10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就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作出部署,并谆谆告诫全党:“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长期保持下去的,不管党、不抓党就有可能出问题甚至出大问题,结果不只是党的事业不能成功,还有亡党亡国的危险。”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上,加入“全面从严治党”。这是公开报道中,总书记第一次把“四个全面”并提。至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科学的理论,来源于生动的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中央八项规定为肇始,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以反腐倡廉为动力,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成熟。
理论之所以科学,在于它深刻把握规律,实现了对实践的超越。“全面从严治党”,体现了治标和治本的统筹兼顾、自律和他律的双管齐下,表明我们党对新形势下党建规律、治国理政规律有了新探索、新认识、新创见。这一党建战略思想,指导从严治党全面深入开展,开创了党建新格局。
正因为对形势有着清醒准确的判断,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提出,“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必须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依然严峻复杂的反腐败形势,容不得我们有丝毫懈怠。习近平总书记两会期间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语气严肃铿锵地再次强调,“党要管党丝毫不能松懈,从严治党一刻不能放松。”
两会上,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引起了代表委员的强烈共鸣。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认为:“全面从严治党是对国家治理核心力量的组织重塑。”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哪一样不是在党的领导下?”连续担任过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郝富霞说,“全面从严治党符合新时期发展的要求,我举双手赞成。党的建设搞好了,改革发展才有‘主心骨’。”
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则表示,实践证明,坚决以整“四风”、反腐败开路,全面从严治党,才能破除改革的坚冰,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坚决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海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提供有力保障。”
还政治生态以“山清水秀”——
“着力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良好环境。”
全面从严治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建设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
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西代表团、吉林代表团审议时,以自然生态作比,鲜明提出“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更进一步阐释“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强调“着力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良好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改进工作作风,就是要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大力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积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凝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总书记再次提及这一关键词:“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
总书记之所以重视政治生态,这是因为,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和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以及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良好的政治生态是凝心聚力、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建设廉洁政治,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必然要求。
在政治生态方面,很多地方受到了“污染”。特别是一些出现严重腐败、甚至塌方式腐败的地方,政治生态严重恶化,问题十分严重。
政治生态报警,关键就在管党治党不严上。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年来,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四风’问题越积越多,党内和社会上潜规则越来越盛行,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受到污染,根子就在从严治党没有做到位。”
对症下药。构建良好政治生态,必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净化政治生态,一方面要下大气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另一方面要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立正身、讲原则、守纪律、拒腐蚀,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示范效应,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
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着力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脚步一刻未停:从狠抓纠正“四风”问题,到坚决查处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从巡视利剑高悬,到加强国际追逃追赃;从努力让纪律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到推进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巩固发展全党动手一起抓反腐的局面……经过不懈努力,中国社会迎来清气上扬、浊气下降的发展新境界。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自然生态有其脆弱性。这要求我们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所指出的,在持之以恒改进作风,坚定不移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下大力气“做好‘破’和‘立’这两篇文章。”
认真聆听、深刻领会总书记两会上的重要论述,以代表委员身份参加全国两会的领导干部们深感责任重大。
“坚决反对腐败,绝不手软。谁有问题,就查谁。”全国人大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表示,去年广东共查处了厅局级干部95人。“今年的反腐,我们的态度还是一样的,一如既往地、坚定不移地把反腐败进行到底。”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表示,“河北会像治理生态环境一样,把净化政治生态作为硬性目标,坚决打赢反腐败这场输不起的斗争。”
“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在腐败重灾区发现好干部,并且把好干部用起来。”王儒林表示,“这将是一个强烈的政治信号、重要的用人导向,就是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保持坚强的政治定力——
“反腐并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反而有利于经济发展持续健康。”
反腐败是党心民心所向,真反腐败才能兴党兴国。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科学论断。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反腐并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反而有利于经济发展持续健康。”
事实最有说服力。江西是十八大后中央巡视组第一批巡视对象。到目前为止,江西已有4名省级干部、40多名省管干部被查处,惩治腐败力度不可谓不大。然而,江西2014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全线飘红:8项经济指标在全国的排名上升。
关注反腐败对经济的正面影响,不止于GDP的增长数据,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败了经济的虚火、挤出了经济中虚妄的泡沫,可以使经济发展“持续健康”。
天价月饼卖不动了,高档烟酒价格回落,奢侈消费渐趋冷清……就此,全国人大代表、北京首旅集团董事长段强认为,中国经济要实现“没有水分的增长”。“坚决挤出这种腐败带来的增长‘水分’,有助于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任何一个经济需要健康发展,都必须要把经济运行当中不规则的东西,或者是有违规则的东西,排除掉。正风反腐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杨晓超说。
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李稻葵说,腐败是威胁经济增长的癌症,腐败分子就是癌细胞。而反腐所做的工作,就是正在消灭“癌细胞”,提高“免疫力”。
在代表委员们看来,反腐对经济发展,可以释放下面几大红利:资金红利,将集中起来的资源特别是财政资金利用好;效率红利,提高政府行政效能,促进党员干部既清廉为官又踏实干事;公平红利,保障市场主体充分、有序地进行市场竞争;信心红利,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
经济只有建立在持续、健康的发展基础之上,才能在新常态中保持旺盛的繁荣与活力。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赖于反腐败斗争的常态化、持久化、法治化作保障。我们要不为噪音杂音所扰,保持坚强的政治定力,有静气、不刮风、不是一阵子,踩着不变的步伐,把握节奏和力度,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一步步引向深入。
牵牛要牵“牛鼻子”——
牵“牛鼻子”,常被比喻抓住主要矛盾或问题的关键。牵“牛鼻子”,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所熟练掌握的推动各项工作的科学方法。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全面从严治党,关键是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在一个月前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风成于上,俗形于下。”总书记强调抓住“关键少数”,是对领导干部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提出的要求。领导干部作为执政兴国的骨干部分和中坚力量,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作用举足轻重。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就能一呼百应;以身作则,方能以上率下。所以,领导干部尤需牢记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带头遵守党纪国法,影响和带动全社会树立法治精神、厉行法治。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总书记要求抓住“关键少数”,是对“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的再强调。一些领导干部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管理上的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尤其是经常性的监督缺位。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从严管理、从严约束领导干部,加大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力度,加强制度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各级领导干部要把监督看做关心和爱护,习惯在监督下用权、在监督下工作和生活。
抓住“关键少数”,也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扛起管党治党主体责任的有力提醒。全面从严治党,党委书记不抓谁抓?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键少数”负有不容推卸的政治责任。然而,落实主体责任,将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在中央巡视组所发现的问题中,比较突出的一项,就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党的观念淡漠,存在主体责任落实不力、责任担当缺失的问题。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是硬任务,可不是什么软指标。牵不好“牛鼻子”,势必就要“挨板子”。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今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出4个重点要求,排在第一的就是“严肃责任追究,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
压力,已经传导到位。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表示,“落实主体责任,既要有坚定的决心和态度,更要有坚持原则、敢于碰硬的行动和措施,坚决以零容忍态度正风肃纪、惩贪治腐。”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表示,“省委的态度非常鲜明,将高举反腐败旗帜,坚决落实惩治和预防的责任机制。在着力惩治的同时,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战略既定,方向已明;严字当头,须臾不忘。坚持不懈全面从严治党,我们党这个领导核心必将迸发出更为强大的力量,必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胜利前进,谱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壮丽篇章。(师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