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基础测绘“新规划”出炉 高精度“扫描”国土

12.06.2015  13:12

   全国基础测绘“新规划”出炉,通过卫星遥感等手段高精度“扫描”陆海国土(政策解读)

  身处陌生的环境,动动手指便能在手机上精准定位,输入地址就能知道“最短路径”,日常生活中便利的地理信息服务离不开基础测绘。近日,国务院批复《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将对生活产生什么影响?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春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对“规划纲要”进行解读。

   明确基础测绘中长期主要任务

  据介绍,“规划纲要”确定了2015—2030年全国基础测绘发展的中长期主要任务。

  到2020年的中期任务,一是现代化测绘基准和卫星测绘应用体系建设,包括形成覆盖我国全部陆海国土,大地、高程和重力控制网三网结合的现代化高精度测绘基准体系及提升卫星测绘服务能力等;二是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与更新,包括数字地理空间框架、重点地区基础测绘、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建设等;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地理信息数据获取技术装备、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建设等;四是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包括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地理国情监测业务工作体系、应急测绘等;五是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和标准化建设,包括测绘地理信息自主创新体系和标准体系、智慧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和时空信息平台建设等。

  到2030年的长期任务,主要是推进测绘基准体系现代化改造,加快对覆盖我国海洋国土乃至全球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获取,持续推进基础测绘创新,建立卫星测绘应用链条和业务运行体系,提升基础测绘公共服务能力等。

   测绘成果不再只是纸质地形图,数据库等成为重要成果形式

  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印发《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原“规划纲要”),规划期为到2020年。王春峰说,与原“规划纲要”相比,“规划纲要”的规划任务突出了测绘基准和卫星技术应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和技术自主创新,并注重边境、国外和海洋等方面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主要有以下几大亮点:提出了新型基础测绘的发展方向,明确了其主要特征和相应的目标任务布局;首次明确提出了构建以新型基础测绘、地理国情监测、应急测绘为核心的完整服务链条,进一步丰富了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的内涵;进一步强化了卫星测绘应用,将其定位为现代测绘基准维护更新和测绘地理信息生产服务体系的主要技术支撑;进一步明确了测绘地理信息自主创新的方向。

  其中,新型基础测绘是一个新提法。王春峰说,新型基础测绘的特征为“全球覆盖、海陆兼顾、联动更新、按需服务、开放共享”。其“”主要体现在:技术手段“”——将卫星遥感和卫星导航定位纳入基本技术手段,充分体现测绘对新技术的把握和应用;工作内容“”——以对现有数据库的维护更新和全球、海洋以及重点地区动态测绘为常规工作内容,实现全球覆盖和海陆兼顾;成果形式“”——以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和数字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库为主要成果形式,实现基础地理信息的多尺度融合和联动更新,不再局限于按计划生产纸质地形图;生产服务方式“”——以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网络化定制服务为主要生产服务方式,打破单一、呆板、离线的传统服务模式。

   基础测绘为不动产统一登记提供有力支持

  应用是发展的生命,“规划纲要”对基础测绘应用是如何布局的?

  王春峰说,“规划纲要”要求基础测绘应用服务要实现多层次、全方位,其主要任务包括数字城市建设应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建设应用、地理国情监测与应用和应急测绘建设及应用。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继续加快推进数字城市、数字省区建设”“开展智慧城市地理空间和时空信息平台建设”等。这是对不动产统一登记、地下管网建设等的有力支撑。

  “天地图”实际上是互联网+地理信息的一个具体案例。经过4年多发展,其已广泛应用于公安、水利、海关、税收等众多领域,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已经成为测绘地理信息服务转型的关键支撑。

  地理国情监测是测绘地理信息直接服务于国家宏观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测绘地理信息新的服务业务。今年年底,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将全面完成,并转入到常态化的监测工作中。

  应急测绘是国家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规划纲要”的要求,重点要总结好四川、黑龙江等地区的应急测绘服务保障经验。在此基础上,加强应急测绘装备、应急测绘信息资源建设,建立健全应急测绘工作机制和部门间应急协作共享机制,强化信息互联互通,实现业务联网协同,全面提升应急测绘服务保障能力。(解读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王春峰 采访人:本报记者 赵展慧)